六四30年》「銘記六四,總會改變人心」從天安門事件,看香港與台灣的民主陰霾與追求

2019-05-30 19:30

? 人氣

六四、天安門、1989年6月3日,北京市民與軍警發生推擠衝突。(AP)

六四、天安門、1989年6月3日,北京市民與軍警發生推擠衝突。(AP)

中國北京「八九」天安門事件,對中港台三地的民主進程與運動,都有所影響,但走出的道路,卻大相徑庭。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中國大陸步向更為專權的統治,嚴格管控政治運動,專注發展經濟,媒體、教育在黨的控制底下,人民自覺「去政治化」,大部分群眾運動扼殺在萌芽之時,反對聲音持續被噤聲,習近平上台後,權力更為集中,中國社會好像距離民主自由愈來愈遙遠。

對香港和台灣來說,「六四事件」成為中國大陸被標籤為「專制政府」的標誌,強化民眾對民主的訴求,加深兩地對中共專制政權的不滿。台灣慢慢走向民主,兩岸民心愈走愈遠;香港主權移交後,爭取民主進程在中國陰霾下變得舉步維艱。

六四、天安門、民眾爭先領取由學生所發行的新聞刊物。(AP)
六四、天安門、民眾爭先領取由學生所發行的新聞刊物。(AP)

「六四」鎮壓的陰霾

「六四事件」是香港主權移交前移民潮的一個重要的觸發點,當年,民眾對於香港前途憂心忡忡,擔心類似的鎮壓終有一天會在香港出現。

這種陰霾揮之不去,2014年,香港發生一場大型爭取普選的佔領運動(亦稱「雨傘運動」),示威者佔領的香港金鐘,一抬頭就可以看到旁邊的中國解放軍駐香港部隊的總部大樓。

香港「佔中」發起人戴耀廷判刑前接受BBC中文訪問時,形容「六四事件」是「天安門之魂」(Souls of Tiananmen Square),一直縈繞他那一代人。

警方向示威者投放催淚彈時,「佔中三子」急忙呼籲群眾離開,擔心警察開槍發生流血事件,甚至會導政香港政府提請解放軍駐港部隊出面干預。

這種疑慮正是來自「六四」的陰影,但年輕一代對「六四」沒有那麼強烈的感受,與「佔中三子」等年紀較大的人,存在立場上的矛盾,他們在運動策略上,更為進取,看見警方持槍和催淚彈繼續向前走。

雨傘運動(圖/維基百科)
雨傘運動(圖/維基百科)

學運與廣場政治

戴耀廷回顧分析,「八九」學運與香港佔領運動有一些共通點,就是涉及「廣場政治」的問題。

「我們的模式十分相似,『八九』學運時北京出現的學生領袖,是逐批被替換,運動開始和最後在天安門的是不同的人。」

香港「佔中三子」最先提出佔領行動,後來學生領袖有更大的主導權,佔領79日,衍生各個領導性人物,難以取得共識,變成一場沒有領導(去大台化)的運動。香港中文大學研究稱只有6%的人真的響應「佔中三子」號召而上街。

「廣場政治往往由最激進的人士去主導,如果我從一開始便參與廣場佔領留守,到某個時間點我覺得已經足夠,就會自己離開,但總會有其他人留在佔領區,廣場政治很難結束,」戴耀廷說,「我們也沒辦法,他不走,我們也沒可能逼他走,『八九』學運到現在,所有廣場政治面對同一個問題。」

在香港年輕抗爭者眼中,他們從「六四事件」所得到的啟發,不僅是對政權殺人的不滿,或是對解放軍的恐懼,而是「八九學運」中不同團體在抗爭角力。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