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30周年:遙記30年來中國記者「最自由的那三天」

2019-05-22 09:10

? 人氣

天安門廣場前高舉新聞自由標語的抗議民眾。(BBC中文網)

天安門廣場前高舉新聞自由標語的抗議民眾。(BBC中文網)

1989年6月4日凌晨,北京 。街頭的槍聲已響起,黑暗裡,有市民用路障阻擋軍車,流彈四飛。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人民日報》的編輯張寶林此時在北京城西的木樨地, 這裡已經有不少市民中槍。坦克的隆隆聲越來越近。他騎自行車沿長安街向東一路飛奔回報社,不知何時,鞋子、褲子沾上了鮮血。

行至西單路口,一輛坦克從北邊急駛而來,張寶林趕緊閃躲到路邊。前方路口,一位老太太正費力推著一輛裝滿蜂窩煤的三輪車,在坦克開到面前的一瞬間,老人突然用力將車推向路中間,頃刻間小車被碾壓,坦克毫無減速,轉向後沿長安街飛馳而去,留下碾爛的小車和一地煤粉。

回憶起這個瞬間,張寶林說他當時才真正明白了什麼叫「螳臂擋車」。

「老百姓明知這輛小車在坦克面前什麼也不是,但還是要擋一擋,哪怕馬上就灰飛煙滅。」

1989年春夏,因悼念中共改革派領導人胡耀邦引發的大規模學生運動,在六月四日凌晨遭軍隊鎮壓。「寒冬」後,作為記者的張寶林卻無法將自己看到的一幕幕如實報導出來。而在此前數月,中國的新聞工作者一步步突破體制界限,爭取到了短暫的自由春天。1989年5月中旬,出現了中共建政後,中國新聞史上「最自由的三天」。

張寶林回到報社,將途中遭遇寫成一千多字的特稿《北京這一夜》。截稿時被刪成不足200字的簡訊,嵌入其他宣傳文字裡, 但仍以原標題刊登在6月4日《人民日報》頭版。這是當天唯一發稿記錄軍隊開槍和人員傷亡的中共黨報。

張寶林告訴《BBC中文網》,「當時負責聯繫人民日報的中宣部副部長王維澄,三次電話嚴令報社不准刊登。但老陸(副總編輯陸超祺)頂住壓力,堅持刊載本報訊。」

目前仍在北京生活的張寶林在接受《BBC中文網》訪問期間遭遇國安約談。他在電話多次受阻、郵件多番攔截之後,仍然試圖衝破屏障,向世界告知中共一直掩蓋的真相,讓《北京這一夜》的發稿幕後在三十年後才得以公開。

在胡耀邦、趙紫陽擔任中共總書記期間,沿襲了蘇共模式的新聞管制一度有機會鬆動, 中央已啟動新聞立法,並起草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法(草案)》。六四天安門廣場上的學生和群眾明確要求新聞自由、政治改革。在全世界的聚焦下,來自中國官方媒體和港台的記者目擊、報導,甚至親身參與了爭取新聞自由的抗爭。然而,軍隊鎮壓使六四學運以悲劇告終,也徹底關閉了中國新聞改革的大門。

人民日報

報導《北京這一夜》截圖。(BBC中文網)

天安門廣場

抗議者舉著白布條。(BBC中文網)

導火索

今年62歲的張偉國當時任上海《世界經濟導報》(以下簡稱《導報》)編輯一職。這家報紙由兩間學術機構創辦,具有民營性質。採編人員中有不少在之前的政治運動中遭受打壓、文革後復出的老一輩報人,也有恢復高考後培養出的第一批大學生。因總編輯欽本立倡導「探索在中國進行新聞改革」的辦報理念,報紙在當時極具影響力,讀者中不乏中共當權者和經濟學家。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