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貿易戰、科技戰均未降低火力,北京布習會的意義何在?BBC:「俄羅斯」才是此行重點

2024-04-28 11:37

? 人氣

2024年4月26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美國駐華大使館舉行記者會。(美聯社)

2024年4月26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美國駐華大使館舉行記者會。(美聯社)

4月26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會晤了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後,後者結束了他不到一年來第二次訪華之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此行之前,外界原本以為金融制裁和TikTok禁令將成為談判桌上交鋒的重點——一方面《華爾街日報》引述消息人士稱美國正在起草對華金融制裁方案;另一方面,美國國會通過對TikTok「不賣就禁」的法案。

但從會晤後布林肯的記者會以及他與BBC的訪問中可知,俄羅斯才是此行的重點。

中美關係意味著什麼?

根據中國的官方媒體,習近平在會晤中表示,「今年是中美建交45週年。45年的中美關係歷經風風雨雨,給了我們不少重要啟示:兩國應該做伙伴,而不是當對手;應該彼此成就,而不是互相傷害;應該求同存異,而不是惡性競爭……」

布林肯則回顧了上次與習近平見面以來中美關係的發展和變化。他表示,當時中美關係處在「深刻的緊張局勢」(profound tension)中,拜登和習近平去年在舊金山會晤以來,兩國關係取得「重要進展」。

布林肯形容中美關係是全世界「最有影響的關係」,所以必須繼續「就我們的分歧進行清晰的溝通」,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誤判和誤解的風險 」。

美國財政部長葉倫和國務卿布林肯分別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兩次訪華。美國頻繁地向中國派遣特使,發出合作信號;近幾個月來,中國也似乎採取更緩和的外交基調。

但兩個國家依然處於對峙的狀態,僅僅在過去一個月美國就推出鋼鋁加稅、人權報告、TikTok禁令等中國所不樂見的措施。而中國則不斷提醒自己在主權、安全和發展方面的「紅線」,並警告美國不要越線。

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Harvard Kennedy School)美亞關係教授拉納·米特爾(Rana Mitter)向BBC表示,會談顯示,中國和美國都認為兩國關係的「溫度」需要降低一些,雙方都無意在台灣主權等問題上公開衝突。

「美國已經被涉及烏克蘭和中東盟友的衝突搞得焦頭爛額,它最不需要的就是在東亞爆發戰爭。」

米特爾說:「中方也有動機大聲說話卻不一定採取行動。」

米特爾稱,中國經濟也不好過,近年來,青年失業率居高不下,消費支出下降,房地產市場下滑。

他補充說:「雖然實現成長絕非易事......但捲入一場東亞戰爭或對抗是摧毀經濟的最可靠途徑。」

布林肯抵達上海後不久觀看了一場籃球比賽
布林肯抵達上海後不久觀看了一場籃球比賽

低調行事

BBC駐華盛頓記者湯姆·貝特曼(Tom Bateman)

在整個行程中,我一直是布林肯隨行記者的一員,我們於周二早些時候從華盛頓起飛,最終於周四晚抵達北京,經過20個小時的飛行(包括加油)。

布林肯與習近平的會面一直在預料之中,但直到最後一刻才公之於眾——在此類活動中這一點非常正常,因為在全球所有的重要外交會面的排名中,這是主席與外交部長的會面。按照兩國之間的禮儀規定,這樣的會晤不會提前預告。

但這種「不張揚」與整個行程的基調是一致的。這次訪問既沒有鋪紅地毯,也沒有什麼熱烈歡迎的儀式。我看到布林肯在與中國同僚們的會談開始時,基本上都在努力保持禮貌但強硬的表情。嚴厲多於微笑。

感覺雙方處於對峙狀態: 一個超級大國承認另一個正在崛起的競爭對手地位。雙方都在設定自己的紅線,互相試探。是的,在去年年初兩國關係跌至谷底之後,雙方都在努力重建對話和外交關係,但同時也意識到,正如布林肯所說的那樣,如果這一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關係出現問題,將會帶來嚴重的風險。

在過去的三天裡,雙方都提出了要求。美國人希望中國政府停止向俄羅斯發送芯片和製造設備,因為他們說這些芯片和設備最終會被用於製造對付烏克蘭的武器。中國則要求華盛頓,在那些中國認為有權在其周邊地區提出要求的問題上,退讓一步。不要指望之後會有什麼重大宣佈。

就像這次訪問一樣,雙方都在耍狠(playing tough)。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