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賴清德之所以在民進黨全代會下令挺大罷免,他自持的底氣在於罷免權就是「更大的民主」,發動罷免確實是人民權力,但由政府力挺的大罷免卻未必符合民主;甚而,若真要論「更大的民主」,民進黨除了力挺對己方有利的罷免權外,對於其他可以擴大人民參與的民主形式不但不重視,甚至刻意醜化阻撓,移轉投票(不在籍投票)就是最明顯的例子。
執政者罷免監督者 當然是反民主
罷免是公民權,但由執政黨力挺的大罷免不但脫離公民運動,更是反民主,因為民主的第一要義就是監督制衡,執政黨和所謂的公民聯手罷免在野黨立委,該受監督的人發動罷免監督者,這是破壞制衡機制的反民主作為,當賴清德在民進黨全代會喊出與罷團同行時,他已越過民主底限的盧比孔河,重傷總統這個職位的信任度。
民主的第二要義就是擴大人民參與,賴清德指罷免權是更大的民主,但因為罷免門檻太低,有利於政黨積極支持者的動員,無關乎擴大參與;事實上,台灣在一人一票的普選制度中,確實有缺漏,2024總統大選,國民黨、民眾黨總統候選人都將不在籍投票列為選舉政見,當然,多年來民進黨不支持不在藉投票的主要理由是擔心台灣人在大陸投票易受中共控制,鑑於這層顧慮,在野兩黨在立法院本會期所提的其實只是範圍比較小的國內移轉投票,誠如國民黨立委王鴻薇提案中所言,我國有許多公民不在戶籍地工作,根據主計總處民國110年人口普查公告資訊,全台在異地工作人口有130萬至140萬人,在外地求學學生有30幾萬人,根據普查資料,符資格的人口約在190萬-200萬人之間,為了擴大政治參與、深化民主,讓這些在異地工作的公民方便投票,因此提出不在籍投票法;同時,為了減輕疑慮,移轉投票地點都是在中華民國自由地區等投票所。可以說,為了降低中共介入疑慮,先犧牲在大陸就業或經商的數十萬人公民權,優先考慮台灣近200萬異地工作者的公民權,即使如此小心翼翼,在野黨還是不了被抹紅的命運!
民進黨不分區立委沈伯洋之前就指控藍委牛煦庭主持內政委員會,強推不在籍投票,「要讓中國可以介入選舉,在大罷免前把國家毀了」,這當然是錯誤指控,當天主持會議的是民進黨籍召委,牛煦庭也只是詢問國內移轉投票,和境外無關,然後而更嚴重的謬誤是民進黨竟視不在籍投票如洪水猛獸,連國會質詢也要抹紅,該黨對更大的民主有多少誠意可見一斑!
無法不在籍投票其實只是「有房者的民主」
在公民無法不在籍投票前,別說更大的民主,即使就一般民主的標準都是不及格的,研究過民主選舉史的人都知道,西方(以英國為主)19世紀前剛開始進行選舉投票時,第一波只侷限於有一定土地或房產者,經過多次的選舉改革才真正落實普選,不分富貴貧賤,至少是票票等值;在台灣,公民表面上享有憲法明定的一人一票平等原則,實際的狀況是,近二百萬的不在籍工作者因為在外租屋,而難以取得戶藉,如果沒有不在籍投票,他們不是必須舟車勞頓、不然就是放棄投票公民權,此狀況又以離島居民最為明顯,但是一般的都市工作者也面臨同樣的困境,民進黨政府往年大規模號召青年返鄉投票,還以此作為選舉動員的宣傳,其實反映的是台灣的不平等,所謂一人一票只是表面功夫,真正能用選票決定台灣未來的都是有屋者,台灣到21世紀還停留在「有房者的民主」!
民進黨不樂見「更大的民主」,不在籍投票只是其中一例,前例還有修法將公民投票限縮為隔年8月舉行一次、並與大選脫鉤,形同提高人民參與的門檻;再如,採取絕對多數選制選舉總統,不但有利過半政府,也可廣納更大民意,也算是更大的民主,但此議只是藍營一頭熱,無法得到民進黨支持,因為民進黨正是相對多數制的既得利益者。 (相關報導: 發誓至死不忘這2人得意嘴臉 陳佩琪轟北檢:幾篇臉書能對抗國家司法機器? | 更多文章 )
當年英國反對普選運動者,至少還想出「悖謬論」、「無效論」等「反動修辭」與改革派爭論,但是現在的民進黨反對在野黨任何改革時,只要任意扣紅帽子即可,不在籍投票如此,攸關民主制衡的國會改革也是如此!動輒用愚民手法來打掉「更大的民主」,讓台灣看不到一絲改革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