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大腸癌是50歲以後才要擔心的病嗎?基隆長庚醫院胃腸科名醫錢政弘提醒,現在最該重視大腸癌風險的,其實是40歲前的年輕人。有人才30多歲就被宣告腸癌晚期,錯過治療黃金期。真正可怕的是,我們每天的飲食習慣,正在悄悄破壞腸道健康,埋下癌變的種子。
台灣大腸癌發生率亞洲第一,年輕化速度驚人
根據衛福部最新十大死因統計,大腸癌已連續21年高居癌症死因前三名,去年就奪走超過7,000條人命。更驚人的是,台灣的大腸癌發生率高居亞洲第一,而且不再是中老年專屬。
很多人以為「50歲才需要篩檢」,但統計顯示,45到49歲族群發生率近年成長1.5倍,40到44歲更增加1.7倍。診間裡甚至出現30多歲就確診晚期的案例。
39歲女性輕忽症狀,確診已晚期
錢政弘醫師分享,一名39歲女性因長期腹脹、便稀卻未就醫,最後確診大腸癌晚期。這不是個案,而是年輕患者增加的縮影。「很多年輕人不相信自己會得癌症,對便祕、腹瀉、腹脹掉以輕心,結果確診就是中晚期,」錢政弘說。
40歲前一定要做的事:提前篩檢、改變飲食習慣
錢政弘醫師強調,大腸癌是可以預防、也能早期發現的癌症,40歲前最該做的一件事,就是提前養成篩檢與飲食管理的習慣。別等到年紀大、出現症狀才驚覺風險已經大增。
飲食習慣西化,是台灣大腸癌年輕化的主因之一。愛吃漢堡、薯條、披薩、牛排、香腸、培根等高油脂紅肉和加工食品,長期會破壞腸道菌叢,讓壞菌增生,引發便秘、腸躁症甚至癌變。
「很多人以為只是吃得不健康,但其實是在改變腸道微生態,成為癌症的溫床,」錢政弘提醒。
排便「小改變」可能是癌症警訊
大腸癌最可怕的地方,是初期症狀很容易被忽視。許多人把便祕、腹瀉當成小毛病,不知道這可能是癌變的「第一聲警鐘」。
若有以下排便改變持續超過兩週,務必要就醫檢查:
- 排便習慣改變(變細、次數改變)
- 腹痛或脹氣不適
- 排便後仍有殘便感
- 便中帶血或顏色異常
醫師建議的5大防癌飲食習慣
癌症不挑年紀,但我們可以挑自己的生活習慣。錢政弘醫師建議,40歲前就該養成以下5大飲食習慣,把風險降到最低:
- 多吃蔬果與高纖食物:菠菜、地瓜葉、木耳、紅蘿蔔、香蕉等
- 減少紅肉與加工食品:火腿、香腸、培根、牛排不宜過量
- 少油、少鹽、避免油炸與重口味
- 每週補充益生菌來源(優酪乳、發酵食品)
- 養成定期篩檢習慣,特別是有家族史或高風險族群 (相關報導: 40歲開始篩檢大腸癌「死亡風險降4成」 台大研究登國際期刊 | 更多文章 )
「很多人都說等50歲再檢查就好,但癌症從來不會先告訴你它什麼時候要來,」錢政弘提醒。提早篩檢、調整飲食習慣,就是40歲前最值得為自己做的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