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花蓮的街角巷弄,正悄然生長著24座「微型森林」。它們不僅是賞心悅目的綠地,更是會呼吸、能降溫、可療癒身心的「城市綠肺」。這些被稱為「空氣品質淨化區」的空間,在花蓮縣政府與在地社區、企業的共同澆灌下,已從單純的綠化點,蛻變為提升居民幸福感的關鍵,更讓「宜居花蓮」的金字招牌熠熠生輝。
這些「微型森林」的核心任務,是扮演市民健康的守護者。透過植物的自然力量,它們有效吸附空氣中的懸浮微粒與二氧化碳,釋放新鮮氧氣。更重要的是,在炎炎夏日,植物的蒸散作用能調節周遭溫濕度,有效降低都市熱島效應,成為市民身邊最環保、最舒適的「天然冷氣機」。從提供清新空氣到營造靜謐空間,這些淨化區已是市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療癒場域。
每一片綠洲的背後,都有一群默默付出的守護者。花蓮縣府近年來極力推動的「認養制度」,成功媒合了政府、社區與企業三方的力量。
從黎明教養院師生悉心照料的南北濱自行車道,到吉安守望相助隊用心打造的「希望公園」,再到光復高商師生將廢棄物堆置場變為綠化基地,這些由社區認養的空間,都因充滿溫度的投入而顯得生機盎然。同時,中華紙漿、亞洲水泥、和平電力等在地企業也積極投入資源,負責大範圍的環境巡檢與維護,展現了強烈的企業社會責任感。
這股由下而上的強大民間力量,也讓「花蓮模式」屢獲中央肯定。環境部年度評鑑中,民生社區的憲兵公園、黎明教養院的自行車道、吉安守望相助隊的希望公園等,皆榮獲「績優」殊榮;而中華紙漿、亞洲水泥等企業也獲頒「貢獻獎」,這些獎項是對所有參與者最直接的鼓勵與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