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孝庭  

約 30 項搜尋結果
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檔案館東亞部主任林孝庭帶領加州美籍華裔高中生自學中國近代史,他認為學生們的幕後動力或許來自「尋根感」。(張鈞凱攝)

「美國打過韓戰,可是歷史教科書談都不談」 美籍華裔高中生追尋中國近代史,幕後推手讓他們找到「這個感覺」

居住在美國加州舊金山灣區的華裔高中學生以及宜蘭羅東高中的學生,在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檔案館東亞部主任林孝庭(右3)的專題指導下,編寫完成《戰火救援:圖說二戰時期中美醫療合作》與《戰火和平:抗戰時期美軍眼中的中國》兩本歷史影像圖集。(張鈞凱攝)

「他們想去中國,那至少是個能前往的地方」 美籍華裔高中生耗費1年,重現抗戰烽火與和平

林孝庭建議在看待未來台美關係時,需要多一些冷靜、務實與理性,不要有太過不切實際的期待與幻想。圖為美國國會大廈。(資料照,美聯社)

專訪》不能太倚美「這3任總統」最務實 林孝庭戳破台美粉紅泡泡:別抱不切實際幻想

「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不涉及台灣」是一個似是而非的命題,當時處理的是中國代表權,而非台灣問題。圖為2758號決議通過後,北京代表團笑逐顏開。(取自人民網)

專訪》「聯大2758號決議不涉台」是空話?林孝庭揭美曾數度變卦:台灣只是政治籌碼

國民黨敗退台灣後,蔣介石堅守「一中」立場,體現出冷戰時期美台之間的角力,也使得兩岸領導人曾經出現某種「默契」的味道。(資料照,取自維基百科)

專訪》美國曾想推「兩個中國」未遂?林孝庭曝蔣介石與毛澤東有過「一中默契」

筆者說明,宋子文缺席開羅會議、蔣介石在緬甸反攻問題上對史迪威的依賴、整個中國代表團無法充分掌握開羅峰會的議題,以及中國代表團對參謀聯席會議準備不足所產生的後遺症,在隨後幾天顯現出來。(圖/維基百科)

宋子文缺席,中國代表團在開羅會議的挫敗:《重探抗戰史3》選摘(3)

1944年10月的史迪威事件,應該是中華民國歷史上與美國關係最為緊張的時刻。(取自美國國家檔案館)

蔣介石、宋子文為史迪威事件鬧翻:《重探抗戰史3》選摘(2)

國府當時重大外交決策集中於蔣介石,蔣曾多次指定專人為特使,執行特殊的外交任務。(圖/維基百科)

特使外交─宋子文赴美爭取戰略資源:《重探抗戰史3》選摘(1)

曾獲得「十大傑出青年」榮銜的台籍菁英彭明敏,一生致力於台灣獨立運動,他與蔣經國也有鮮為人知的往事。(資料照/甘岱民攝)

曾受國民黨栽培,彭明敏為何走上「台獨教父」之路?揭秘他與蔣經國鮮為人知的往事

多年來,台灣一直面臨著經濟萎靡不振、競爭力疲弱、出口衰退、薪資停滯、產業結構轉型與升級緩慢等問題,未來經濟發展的前景不明,讓陷入失落的台灣社會有理由深深懷念「蔣經國時代」的美好歲月。(作者提供)

林孝庭專文:美國都誤判,風燭殘年的蔣經國真心推動民主化

蔣經國一生的中外著作汗牛充棟,歌功頌德者有之,批判嘲諷者亦不少。(作者提供)

林孝庭專文:集特務、獨裁、民主轉型於一身─複雜的蔣經國

1979年時任中國副總理鄧小平訪美,和當時美國總統卡特(右)同台。鄧主政時的中共第二份歷史決議提到「台灣」4次。(取自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林庭瑤專欄:中共祭出「歷史決議」,干台灣底事?

《蔣經國的台灣時代》披露,力行白色恐怖政策的蔣經國,卻又渴望豎立親民形象。(資料照,遠足文化提供)

揭露雙面蔣經國:執行白色恐怖卻走親民路線,心懷大中華卻抗中保台

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檔案館東亞部主任林孝庭在《蔣經國的台灣時代》一書中提出許多創見。他接受《風傳媒》專訪時提到,評價歷史人物絕非只有好與壞、惡與善這種非黑即白的觀點。(資料照,陳明仁攝)

專訪》蔣經國真是蔣萬安爺爺?林孝庭:抗戰間頻赴桂林探章亞若並非偶然

華航貨機的叛逃案,為國府堅守多年的兩岸政策原則帶來巨大考驗,蔣經國第一時間的反應傾向採取務實立場,以人道關懷與救人為優先考量。(資料照,取自維基百科)

林孝庭專文:暮年私信鄧小平,蔣經國念念不忘中國前途

兩岸之間透過香港或其他第三地進行似有若無的接觸傳聞,在一九六六年中國大陸發生文化大革命之前,一直沒有中斷。圖左為前總統蔣經國。(蔣經國先生百年誕辰紀念官網)

林孝庭專文:從封閉到開放,兩岸從未間斷的「密使」

1979年春天,蔣經國前往李登輝(左)三芝故居作客。(胡佛檔案館藏)

林孝庭專文:蔣經國眼中的「台獨」與外國勢力

228事件後,蔣經國一度被捲入台灣省政府人事爭議,讓他大嘆「何其不幸」。(遠足文化提供)

林孝庭專文:自嘆何其不幸,228後無端捲入人事爭議的蔣經國

筆者認為,蔣經國治理台灣的風格,與父親蔣介石時代所呈現的那種皇朝制度崩解後,舊式軍閥專權色彩濃厚的統御術有所不同。(資料照,顏麟宇攝)

林孝庭專文:如何評價台灣時期的蔣經國?

1979年9月,蔣經國前往三芝李登輝老家作客。(作者提供,圖片來源為史丹佛大學胡佛檔案館)

林孝庭專文:蔣經國、李登輝與台灣政治「本土化」二三事

胡佛研究員、檔案館東亞部主任林孝庭(陳明仁攝)

經過多年訴訟,《蔣經國日記》終於要公開!胡佛學者林孝庭導讀這份珍貴史料

2017年國軍漢光33號演習實兵操演,蔡英文總統校閱(AP)

夏珍專欄:國不國黨不黨,中華民國與台灣,俱危矣

民主是台灣生存的依靠,也是主動出擊的利器。(圖為蔡英文總統當選夜/美聯社)

陳昭南觀點:民主是台灣主動出擊的利器

隨著國軍部隊在內戰中節節失利,1949年春,蔣介石在「反共」的大前提下,尋求各種有助於國民黨東山再起的機會,他透過中國駐日代表團組長曹士澂,祕密接觸被中華民國政府軍事法庭宣判無罪釋放的日本頭號戰犯岡村寧次,同年7月曹士澂前來台灣面見蔣介石,提出聘用日本軍官訓練國軍的構想,蔣表示同意。(取自網路)

「中華民國在台灣」的永久化:《意外的國度》選摘(4)

950年初,播遷台北的中華民國政府還面臨一項挑戰,即該如何妥善處置於國共內戰失利的殘兵敗將。圖為蔣介石晚年。(時報出版提供)

亞洲大陸上的國民黨軍事殘部:《意外的國度》選摘(3)

國軍將領彼此之間相互厭惡的程度,實不下於他們對共產黨死敵的態度。圖為柯克(前排右)與孫立人(前排中)在南台灣某軍事基地,約1950 年。(胡佛檔案館提供)

漂浮的國家,分裂的政策:《意外的國度》選摘(2)

1946年底至1947年初發生在海峽兩岸一連串突發狀況,深化了台灣島內恐懼與不安的氣氛,最終導致二二八事件。圖為蔣介石、宋美齡與C47美齡號。(圖/wikimedia commons)

一九四七年的二月風暴:《意外的國度》選摘(1)

林孝庭本周將出版的新書《意外的國度:蔣介石、美國、與近代台灣的形塑》,解構二次大戰後,台灣定位如何被形塑。圖為蔣介石在台灣。(資料照,公共領域)

為什麼會有「中華民國在台灣」?史丹福學者林孝庭解構:是歷史的巧合與意外

林孝庭日前指出,近幾年美國出現「棄台論」,雖非主流,但有這樣的聲音浮現,是值得思考的。(陳明仁攝)

美國興起「棄台論」? 林孝庭:台灣對川普而言是可以討價還價的牌

臺灣從一個日本殖民地轉變為二戰後中華民國新收復的邊疆省份,再成為蔣介石「自由中國」的所在地與反共中樞,這其中歸於諸多因素、蘊藏眾多歷史意外與巧合。(資料照,圖/wikimedia commons)

汪浩觀點:「中華民國在台灣」是個意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