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什米爾空戰餘波:中國軍武「性價比」神話再起,西方如何反制北京「無條件」軍售攻勢

2025-05-28 15:58
在中國,政策的制定完全由黨的領袖決定,普通的民眾無法通過自由的選舉,輿論表達或示威等手段影響政策的走向。圖為中國領導人習近平。(資料照,美聯社)

2025年5月,印度與巴基斯坦在克什米爾地區爆發激烈軍事衝突,戰機呼嘯、飛彈交錯,根據報導,兩國均動用了先進武器。後來在盟友調停與雙方克制下,衝突休兵,但緊張關係依然持續。

此次衝突中最引人注目的焦點,源自媒體傳出消息,巴基斯坦空軍出動中國製造的殲-10C戰機與PL-15空對空飛彈,成功擊落多架印度戰機,包括法國製飆風戰機(Rafale),震撼全球軍事界。根據《紐約時報》分析,若此消息獲證實,這將是中國媒體稱之為「大國重器」的殲-10戰鬥機首次參與實戰行動。

此戰之後,各界將焦點轉向中國軍事工業的發展與未來銷售:中國軍武是否能憑此吸引更多買家,持續擴大市場?這又將如何影響區域政治演變與安全?西方主要競爭對手,如美國,是否會採取行動與此抗衡?

對此,義大利智庫「國際安全研究團隊」(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中國研究專家卡洛塔·里納多(Carlotta Rinaudo)接受BBC中文採訪時直言:「說到底,印巴衝突背後的真正贏家是中國,但北京的這場勝利是在全球認知作戰上取得的。」

軍售以及中國的長期影響

卡洛塔·里納多告訴記者稱,中國軍武的表現成為全球矚目的「廣告」,重塑了軍工品牌形象:「中國的武器出口不只是為了利潤,而是更大戰略的一部分。通過價格實惠、不附條件、並提供長期支援的軍售,中國正建立一個與其利益一致的國家網路。這可能削弱西方對全球南方國家的影響力。」

她進一步表示,中國軍售模式類似「一帶一路」,透過武器供應、培訓與顧問支持,逐步讓買家形成對北京的依賴。

美國保守派智庫哈德森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非長駐研究員長尾賢博士(Satoru Nagao)從戰略角度向BBC解釋:「對軍隊來說,通常會使用武器長達30年或更久,這代表買家與供應商之間是一種長期關係。因此,若許多國家向中國購買武器,就意味著它們長期依賴中國,中國因此能擴大其影響力。」

長尾賢認為,若殲-10擊落飆風戰機,對於印度周邊國家來說,中國武器顯得「性價比」很高,且長期因缺乏實戰成果受質疑的中國軍武,此次證明其戰場實效,「這是一個重要里程碑。不僅巴基斯坦,連孟加拉、斯里蘭卡等國也可能會購買更多中國武器,也意味著中國的影響力將進一步擴大。」

然而,防衛專家提醒,分析中國軍售市場未來發展,不能僅聚焦單一軍事採購平台,關鍵在於中國武器系統的整合能力。以巴基斯坦為例,該國是特殊案例,其軍隊高度依賴中國裝備。

美國智庫德國馬歇爾基金會(GMF)亞洲資深研究員馬安洲(Andrew Small)告訴BBC:「中國對全球的軍武推銷論點不只是『買我們的戰鬥機』,而是:與中國建立廣泛且深入的國防合作關係(像巴基斯坦這樣)有真正的價值。」 (相關報導: 總統大選倒數》李在明穿防彈背心競選、各地政治暴力四起!學者憂:兩極分化讓南韓民主岌岌可危 更多文章

馬安洲強調,雖短期影響有限,但隨著解放軍裝備品質提升,縮小與西方及俄羅斯差距,甚至在某些情況下超越,這將成為中國未來推銷自己軍事實力及武器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