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宇觀點:比賤賣公糧爭議更重要的事

2019-03-09 06:30

? 人氣

作者指出,隨著飲食文化的改變,台灣人對於營養價值高、口感佳、有益健康的米食需求增加,台灣應該針對消費者不同需求,生產不同品質(品種)的稻米,滿足不同年齡層或消費群的需求。(示意圖/Rick Chung@flickr)

作者指出,隨著飲食文化的改變,台灣人對於營養價值高、口感佳、有益健康的米食需求增加,台灣應該針對消費者不同需求,生產不同品質(品種)的稻米,滿足不同年齡層或消費群的需求。(示意圖/Rick Chung@flickr)

近來國內為了官方處理儲糧有無缺失甚至弊端,國內網路、媒體各有不同看法,官方雖然立即出面澄清,但是仍有諸多疑點如:有無賤賣?有無立委關說?有無因人設事?等等尚待釐清(非官方說了算,也不能含沙射影),而農糧署既然已經提出告訴,是非曲直希望法院能斷個分明。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然而更值得外界關注的是,隨著國人飲食西化以及人口減少,國人每人每年平均白米攝取量(45.4公斤)已經大量降低,儘管政府大力促銷米食,但是效果有限,加以進口配額,台灣是否還需要拿那麼多的農地來種植稻米,再由政府拿國庫來保價收購這些稻米,然後再花錢「委託人」將部分收購來的稻米倉儲起來,作為戰備存糧,等過了一段時間後(有操作空間),為了迎接新種植出來的稻穀,政府再度將倉儲的米(稱舊米),以低於原先承購價格將這些舊米低價售出,不僅浪費寶貴土地資源,也虛擲人民的納稅錢,這樣的作法已經不合時宜。考量極端氣候暨國內人口減少影響,未來究竟該保留多少農地從事稻作生產,該保留多少暨多久戰備存糧,於國外屯田應急可能性等等,農委會有必要委請學者專家進行深入的調研,做出最佳的決策。

近期中南部水情吃緊,又遇水稻生殖生長階段,如水份供應不足,恐會對稻米的品質影響重大,嘉義縣長張花冠到轄內的農田巡查,希望農田水利會的掌水工做好分區供灌,讓水庫出來的水,都能有效被使用。(圖/嘉義縣政府提供)
作者強調,未來究竟該保留多少農地從事稻作生產,該保留多少暨多久戰備存糧,於國外屯田應急可能性等等,農委會有必要委請學者專家進行深入的調研,做出最佳的決策。(資料照,圖/嘉義縣政府提供)

今年氣候平順稻米產量增加,加以政府全面試辦對地綠色環境給付與公糧保價收購雙軌並行,反使得農民種稻誘因提高,造成國內稻穀庫存爆滿,須儘早出清的困局,才會惹來外界的質疑。尤其政府實施雙軌並行制,看似對土地環境、農民有利,但實際卻造成國庫更大的支出,且未能有效紓解國內稻米生產過剩的問題。事實上先前已有學者專家針對實施稻作直接給付與公糧保價收購雙軌制,可能會造成稻米產量增加、公糧爆倉,甚至使得市場糧價下跌等風險提出警訊,政府相關單位應該察納雅言,讓政策更具可行性!

另,政府為了減少種稻面積(國內稻作每年超產20萬公噸換算面積約3萬公頃),活化休耕地,提升國內糧食自給率(臺灣每年進口雜糧約800萬公噸,主要為黃豆和玉米),透過大糧倉計畫,鼓勵農民實施稻田轉作,改種植雜糧特種作物等等,希望2020 年能增加雜糧面積 3 萬公頃。事實上國內稻米種植面積並未顯著減少,雜糧增產有限,其中諸多問題(如儲運加工體系是否完備、廠商採購意願、雜糧代耕體系是否完備、在地雜糧優點推廣、計畫成果有效管考等等),農政機關應多聽聽農民心聲,別關在冷氣房內想當然爾的做決策!

隨著飲食文化的改變,台灣人對麵食需求已逼近白米(每人每年平均消耗達38公斤),對於營養價值高、口感佳、有益健康的米食需求增加,台灣應該針對消費者不同需求,生產不同品質(品種)的稻米,滿足不同年齡層或消費群的需求,並調整種稻規模及戰備存糧數量,一來可以減少倉儲壓力,二來可以減少國庫支出,三來也有助於稻米外銷!只要農民不吃虧,不浪費公帑,政府也未明定禁止輸出地區,那麼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台灣米要賣到哪裡,何必庸人自擾之!

*作者為農經博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