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歲阿成(化名)是一名退休員警,過去執勤時會有疲倦、飢餓感及小便混濁情形,原以為是三餐不定時與執勤憋尿導致,因此下班或休假時經常以大餐犒賞自己。退休後疲勞感加重,至新陳代謝科診所就醫後,醫師診斷為第二型糖尿病,且因長年未控制血糖與重度蛋白尿,腎功能衰退為第四期,診斷為糖尿病腎病變。
糖尿病腎病變悄然而至!定期追蹤腎功能,遠離「沉默殺手」
在現代社會,糖尿病已成為一種常見的慢性疾病,而其併發症之一「糖尿病腎病變」,更是悄無聲息地威脅著病人的健康。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陳曉瑱指出,糖尿病腎病變初期往往沒有太多不適症狀,這使得許多病人在不知不覺中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
糖尿病腎病變的定義為糖尿病病人出現蛋白尿,並合併腎功能惡化。由於血糖控制不佳,全身大、小血管會產生病變,而腎臟微血管受到傷害,影響腎臟功能,早期以出現微白蛋白尿為主要特徵。
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陳曉瑱強調,如果因血糖控制不佳導致腎臟「超濾』,讓病人誤以為腎臟沒問題,從而忽略了治療糖尿病腎病變的最佳時機。糖尿病腎病變最早可從微量白蛋白尿觀察,如果糖尿病病人同時有三高(高血壓、高血脂、血糖控制不佳),血中的尿素氮及肌酸酐上升,腎臟功能惡化。即使臨床上糖尿病病人未達到腎病變,仍建議定期回診追蹤蛋白尿與腎功能。如果有其他危險因子(高血壓、高血脂、血糖控制不佳等),則應針對這些危險因子積極治療,常見的治療方式為開立降血糖藥、血壓藥、血脂藥,且病人需要長期控制。
糖尿病看中醫,可延緩洗腎、降低五成心血管疾病與死亡風險
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陳曉瑱與大林慈濟醫院研究團隊,利用臺灣2000年至2017年的全國保險資料庫,對43,480名使用處方中藥的糖尿病腎病病人進行分析。研究證實有服用保腎科學中藥的糖尿病腎病病人,會降低5成心血管疾病與死亡的風險。
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陳曉瑱指出,過去雖證實科學中藥有保腎與控制血糖效果,但對糖尿病腎病病人在腎臟功能、心腎保護與生存結果上的時間反應、累積效應及安全性未有研究驗證。如今已證實糖尿病腎病病人服用科學中藥,能有較低的洗腎與死亡風險。此研究已獲國際期刊《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刊登,作者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陳曉瑱表示,臺灣慢性腎臟病盛行率已超過12%,糖尿病盛行率為約占人口18%,糖尿病可說國人「洗腎主因」。研究團隊更發現,該研究聚焦於由五大類(清熱、滋陰、利濕、補氣、調和)組成的十六種潛在腎保護中藥,這些處方不僅具有共同的抗氧化性質,還針對多條氧化壓力相關途徑發揮作用。
中西醫聯手降低糖尿病腎病風險,緩解症狀、控糖降糖
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陳曉瑱提醒,腎絲球過濾率小於60分或微量蛋白尿大於30的糖尿病人,因有糖尿病腎病風險,應積極控制血糖與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除了西醫治療外,臨床上可搭配中醫的針灸和科學中藥輔助控制病情。另外,服用中草藥或科學中藥前,也需由中醫師的專業評估與建議,嚴謹把關用藥安全,量身打造個人化用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