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國旅遊風氣旺盛,許多民眾常會趁著假期搭飛機到國外散心度假,有時難免會在機場吃東西。不過,專家建議,若不想在旅途過程身體不適,應慎重挑選自己的飲食。根據《赫芬頓郵報》報導,如果食物和飲料未保持在適當的溫度或衛生處理,恐受細菌汙染。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曾表示,即使食品表面上無異樣或異味,仍可能已受細菌汙染。
專家建議旅客避免食用5種食物和飲品
1. 自助飲料機
東北大學食品安全專家Darin Detwiler表示,機場的自助飲料機較難清潔,且人潮密集,飲料機在不間斷供應飲品下,其水龍頭、噴嘴和糖漿管線多半會孳生細菌。
除此,茶飲機因含糖量高且潮濕,特別容易滋生大腸桿菌、沙門氏菌等,對免疫系統較弱之孕婦及老年人來說特別危險。而牛奶或奶精類飲品也應避免長時間放在室溫下。
Detwiler建議,可以選擇瓶裝且密封的飲品,或是飲用熱咖啡或熱茶等飲品,因沸水能有效殺菌,飲用起來相對安全。
2.包裝好的三明治和沙拉
Detwiler表示,此類食品多半放置於沒有門的冷藏展示櫃內,此區域之溫度無法保持在足夠低的水平,將導致孳生細菌的風險。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Safe Plates計畫的推廣主任Ellen Shumaker表示,若購買沙拉後無打算立即食用,建議不要購買,因切好的葉菜類、番茄及瓜果等若於室溫下放置超過4小時,會孳生細菌,且於沙拉、三明治都很常見的生芽菜因生長環境潮濕特別容易受到大腸桿菌、沙門氏菌和李斯特菌污染。
Shaw建議,可以選擇密封包裝且保質期較長的零食,如堅果、燕麥棒等零食。
3.水果杯
許多人認為便利商店或貴賓室的水果杯為健康的好選擇,不過,Detwiler表示,水果一旦被切開,保護的外皮被去除,更容易受到來自處理時,或存放過程中的細菌污染,如果未保持適當的冷藏溫度,切好的水果可能容易受李斯特菌、大腸桿菌和沙門氏菌的感染。
專家建議,選擇帶皮的完整水果,如,蘋果、橙子或香蕉,可減少細菌污染的風險。
4. 未經巴氏殺菌的果汁與乳製品
Detwiler表示,標示為「未經巴氏殺菌」或「冷壓」的果汁,雖然標榜新鮮,但若非於適當溫度存放,更容易受到大腸桿菌、沙門氏菌和李斯特菌污染。
5. 壽司或生海鮮
Detwiler指出,機場販售的壽司可能已經擺放數小時,增加了寄生蟲、副溶血性弧菌(Vibrio)和李斯特菌的風險。Detwiler建議,如果想攝取蛋白質,可以選擇全熟的海鮮(如烤蝦或鮭魚)、熟肉(如烤雞)或植物性蛋白。
除此,專家也提醒,機場每天有數千人觸摸門把、電梯按鈕和扶手,應養成洗手的好習慣,特別是在進食前,且近期流行的諾羅病毒並不能透過酒精殺死,正確洗手才是最有效的防護措施。
資料來源:《Huffpost》
責任編輯/梁溶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