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頁下的戰場》冷戰時代香港的文化戰爭與記憶承傳

2025-03-25 05:40

? 人氣

走過冷戰時代的香港,在書紙記憶中還保留了下來。圖為香港維多利亞港(圖/取自IG@mandy60517)

走過冷戰時代的香港,在書紙記憶中還保留了下來。圖為香港維多利亞港(圖/取自IG@mandy60517)

你可曾想像,一本泛黃舊書、一頁雜誌,在冷戰時代的香港,竟是一場文化戰爭的見證?三月,「壹玖肆伍.國際香港圖書典藏館」推出全新專題——「冷戰時代的香港文化戰爭」,帶你走進書頁背後那段無聲卻激烈的歷史。出版、電影、新聞、翻譯,無不捲入東西方的意識形態角力,而香港,正是那場文化冷戰的前線。讓我們透過這些書籍與故事,重溫那段影響深遠的時代,亦思考我們今日如何承傳這份記憶。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壹玖肆伍・國際香港圖書典藏館」,2025年3月15日正式在台灣試業,介紹「國際香港」,藉每月專題的線上策展,逐一細說每件深具國際意義、珍稀罕見的文獻、藏品。

《從文化冷戰到冷戰文化:《今日世界》的文學傳播與文化政治》(圖/壹玖肆伍國際圖書典藏館提供)
《從文化冷戰到冷戰文化:《今日世界》的文學傳播與文化政治》(圖/壹玖肆伍國際圖書典藏館提供)

一、《從文化冷戰到冷戰文化:《今日世界》的文學傳播與文化政治》:海外華人思想的啟蒙

在資訊不發達的年代,紙本雜誌擁有掌握話語權的力量。美國新聞署資助,在香港出版的《今日世界》,紙質精美、內容涵蓋中西文學與時事評論,不僅流通於港,更遠銷台灣、東南亞、美加華人社區。

林語堂、錢鍾書、徐訏等名家撰稿,將自由世界的價值觀滲入讀者心中。這份雜誌背後,是美國透過香港推行的文化外交戰略,以對抗共產主義的滲透。《今日世界》不只是文學雜誌,更是一場「文化工程」,為一整代華人知識分子打開思想視野。

《老人與海》(圖/壹玖肆伍國際圖書典藏館提供)
《老人與海》(圖/壹玖肆伍國際圖書典藏館提供)

二、張愛玲與《老人與海》:冷戰下的翻譯經典

張愛玲翻譯海明威《老人與海》,正是在冷戰香港完成。這本由今日世界出版社印行的譯本,不僅把堅毅的漁夫帶進華文世界,也透過張愛玲細膩筆觸,傳遞出戰後世界的堅韌精神。

這不是單純的語言轉換,而是文化價值的本地化實踐。封面設計典雅,內頁排版講究,展示出當年香港出版業的用心與工藝,也讓香港從文化過客,成為亞洲文化中轉站。

《美國現代七大小說家》(圖/壹玖肆伍國際圖書典藏館提供)
《美國現代七大小說家》(圖/壹玖肆伍國際圖書典藏館提供)

三、《美國現代七大小說家》:文化冷戰的實體戰線

1988年出版的《美國現代七大小說家》,由William Van O’Connor編輯,張愛玲、林以亮、於梨華、葉珊(楊牧)等人翻譯,評論Hemingway、Faulkner、Fitzgerald等美國文學巨擘。

這本書背後,是美國文化冷戰的出版戰略:以經典文學傳遞自由、反抗與創作自由的價值觀。這些內容在香港翻印,流入華文世界,潛移默化改變讀者的世界觀,亦成為文化戰爭的無聲戰線。

《電影與文化冷戰:美國外交與亞洲電影網絡的起源》(圖/壹玖肆伍國際圖書典藏館提供)
《電影與文化冷戰:美國外交與亞洲電影網絡的起源》(圖/壹玖肆伍國際圖書典藏館提供)

四、功夫與意識形態:香港電影的全球之路

李小龍、成龍功夫片風靡世界,背後有冷戰文化輸出的推力。《電影與文化冷戰:美國外交與亞洲電影網絡的起源》揭示,美國推動自由亞洲電影協會,資助香港電影製作,打造「自由世界」的影像。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