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慶民觀點:《生息之地》─古老、貧苦、多難又生機不絕的家鄉

2025-03-25 05:40

? 人氣

河南商丘。(取自維基百科)

河南商丘。(取自維基百科)

2月,筆者在柏林電影節期間,觀看了霍猛先生導演、姚晨女士監制的電影《生息之地》。筆者觀影時才知,這部電影反映的正是我家鄉河南的風土人情。劇中人物熟悉的鄉音、親情與哀愁、風俗習慣與人際關系,正喚醒了我對家鄉父老喜怒哀樂、生老病死的記憶。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電影的色調是灰暗的,家鄉河南的人們常年的生活也是灰暗的。電影中的故事設定在1991年。那時的河南人還在為溫飽掙紮,打下糧食後,首先要排隊給政府交公糧(實物稅),還要拿出好糧食給學校才能上學,剩下的才是有限的口糧和自由支配的部分。人們勤勞的播種收割,在打谷場辛苦的曬糧食,還要擔心突如其來的暴風雨毀壞收成。這是這塊土地上超過千年的生活方式,生育了無數代男男女女,養活了億萬個老老少少。

村里的喇叭,傳出中央廣播電台播放的「伊拉克攻擊科威特」、「埃塞俄比亞門格斯圖政權垮台」等萬里之外發生的國際要聞,而這里的人們操心的,是親友的婚喪嫁娶、家里有無米下炊、孩子上學的學費。「紅事(結婚、生子)」和「白事(親人去世)」是這里的人們最看重、投入心血最多、禮儀最繁重的事宜,是古老的河南和中原地帶每家每戶的天大之事。這些紅白事,正是連接著人的生與死,是這塊土地及世界所有土地上人們繁衍生息、傳遞生命與記憶、維系家庭與聚落、傳承民族與文化的關鍵過程。這也是《生息之地》濃墨重彩描繪幾場喪事與喜事的原因,也正合了「生息之地」這一片名和它的主旨。

影片中的人物,是鮮活的、平凡中有著個性的。主人公小孩子「徐闖」,尚未被現實生活的沈重抹煞靈性,天真而有活力,被全家寵愛也反映了傳統家庭對幼子的偏愛、河南鄉土文化真摯而濃厚的親情;「小姨」作為影片中唯一鮮艷著裝的主要角色,懷揣著少女的愛情,但最終卻不得不像她的祖輩和許多親友那樣「嫁狗隨狗」,與不喜歡的人結婚、在不幸福的婆家熬日子,是許多家鄉人從懷有夢想到無奈接受現實的典型;「姥姥」李王氏經歷數十年人生苦難,仍然堅韌恬淡的過日子,撫育了一大家子人,雖正式名字都無,德行卻勝過許多飽讀詩書的知識分子,漫長一生就像安靜的溪水流過,多少艱難被雌性的柔和化作無形;「舅媽」從拮據的收入中拿出錢給後輩交學費,這一幕許多家鄉的孩子恐怕都有經歷,正是老一輩的付出為新一代撐起成長的空間,搬開障礙而雨過天晴;「計劃」是每個鄉村往往都有的智力障礙者,被戲弄、被欺淩、被利用,但本質是善良的,是最符合天性、沒有心機的……

這些影片中的形象、故事,正是河南這塊古老的、有過輝煌燦爛歷史、又幾經沈淪、仍然在撫育人口、繁衍生息的土地上,形形色色人們的縮影、悲歡離合世事的再現。有批評者說,《生息之地》是「為取悅西方而展示中國醜陋一面」,這並不符合事實。影片中的人物和故事,並非「只有黑暗面」,而是多面的。影片演繹的內容,也是對事實忠實的呈現,生動展示了河南人民的生活與命運、歷史與現實,抒發著對家鄉深沈的愛的情感、讓許多觀影的河南人頗有共鳴,得到從普通觀眾到各國嘉賓的普遍好評。這當然不是「賣慘」、「取悅西方」。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