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可以像魚在水中游、鳥在空中飛!每天1小時「這樣做」就能活化身體,釋放壓力

2017-08-28 05:20

? 人氣

身體,以及身體內建的驅動力,讓我們能有效完成各種移動。走路是個牽動全身的工作,是骨骼、關節、肌肉與筋膜系統,加上神經系統毫無間斷的合作整合。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步行可說是一曲流暢美妙的交響樂,環環相扣的節拍,由內到外,在身體與引力之間的形成一套健康的回饋循環。

走路消耗的能量幾乎是「零」。由於身體的自然設定,就是能善加利用引力和地面回彈的力量,因此走路不太需要消耗肌肉的力量,而筋膜延展的過程可以回饋九十三%的力量,就像彈簧的動能一般。這些複雜的身體內溝通事件就發生在我們行走時,且是不自覺地。

在倫敦的漫步美好經驗,讓我發現「走路」裡最關鍵的就是節奏。所以逛街購物、穿過人群趕到地鐵,或是城市街頭三步兩步便遭遇各種路障的走法,都不算是我說的「走路」。

兩年前《BBC雜誌》刊登了一篇關於步行的文章,主題是步行與思考。我們知道很多作家和思想家都熱愛散步,如偉大的美國自然主義者梭羅和英國小說家狄更斯。(延伸閱讀:村上春樹12條跑步哲學

同一年,法國教授格羅斯(Frédéric Gros)發表了新作《行走,一堂哲學課》(A Philosophy of Walking),成為暢銷書,他斷言,「走路無利可圖,但好處多多。」這句話表面簡單,但意味深長,包含了現代人如何看待身體,運動和目的性的深刻和現代觀察。

什麼是圖利,什麼又是好處?這裡所謂「圖利」的概念是指投資心態—我投入X,期望得到 Y,如「我努力了X小時,想要燃燒掉Y卡路里。」

(圖/pakutaso)
「走路」裡最關鍵的就是節奏。(圖/pakutaso

好處(benefit),代表受益、有幫助。這是一個「質」的判斷。一般來說,走是靠著兩條腿的常見移動模式。但巴爾札克曾說:

光是走,了無趣味,懂漫步,才是生活。

在這淡然卻充滿洞察的句子裡,走路與散步形成鮮明對比。走路帶著功利與目的性,而漫步是毫無目標,也不在意功能性。

打開神經通道的閘門

以漫步的方式來走路,能啟動身體與大腦的連結,把現代生活中過度固著的心智與感官疏散到體感系統只要身體開始動,就與行走的外在環境形成回饋與回應的迴路,而遍及全身,通往眾多神經通道的閘門也被開啟了。

於是我們的骨骼、關節、肌肉和筋膜開始相互溝通,協力完成自己的工作。也就是說,我們沒有急迫需求或壓力,輕鬆走路,就能與環境形成和諧的關係。

你可能會聯想到,魚兒水中游、小鳥飛翔、駿馬奔馳都是如此。我們人類則是行走!漫步能活化身體,而腦部因為過度思考產生的壓力也得到釋放,身體與生理也能恢復活力。時間寬裕,也沒有目的地,這樣的漫步就像是按下神經系統的平衡開關。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