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台中人,不可不知台中歷史!一條灌溉200年圳水,道出豐原數不盡的故事

2017-07-09 07:00

? 人氣

葫蘆墩圳引大甲溪水,澆沃大台中地區的良田,也是豐原的母親之河。(圖/台中好生活提供)

葫蘆墩圳引大甲溪水,澆沃大台中地區的良田,也是豐原的母親之河。(圖/台中好生活提供)

舊名葫蘆墩的豐原,是台中縣市合併前的縣治所在,也是台中山線地區的重鎮。兩百多年前,來此拓墾的漢人開鑿葫蘆墩圳為良田灌溉,讓這裡變成富庶豐饒之地,而有「富春鄉」、「小蘇州」之美譽。隨著都市發展,葫蘆墩圳流經市區的部分因加蓋而隱沒,如今為了營造豐原成為「水岸花都」,未來這條都市藍帶可望重新貼近豐原人的生活。且讓我們沿著圳水漫步葫蘆墩,從另一個角度探索豐原。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豐原,古稱葫蘆墩(Haluton),位於大肚台地東麓與台中盆地北端之大甲溪沖積扇平原,可以想見數百年前一片沃野千里、花鹿成群的草原景觀。十八世紀初,葫蘆墩之名開始躍進歷史;1920年,日治時期改名「豐原郡」(Toyo-hara),下轄豐原街、內埔、神岡、大雅、潭子等四庄,二次戰後行政區域雖幾經變革,但「豐葦之原」的名稱──豐原一直為人所熟知。

墩腳綠園─印象豐原的序曲

葫蘆墩的名稱由來很多,其一與地理條件有關。相傳豐原因大甲溪漂砂而形成三處土墩,最大一處形似葫蘆,因而得名。大土墩現僅存墩腳一處,位於中正路277巷「大街尾福德祠」後方。1958年,政府將823金門砲戰撤退來台的四十戶居民安置於此;2014年,居民遷移後,該地以「墩腳綠園」重現葫蘆墩地理特色,並矗立「葫蘆墩遺址」的鐵雕立牌。原本位於豐原神社(今南陽國小址)的石狛犬與石燈籠,戰後被移到土地公廟前而原貌盡失,重新整理後,可作為歷史的見證,這是印象豐原的序曲。

走在熱鬧的街區,你可能很難想像,豐原曾是台灣的重要米倉,葫蘆墩米的名聲不僅遠播唐山,甚至在1953年以前,一直是日本天皇御用米來源之一,這都要拜一條穿越市區、目前被加蓋作為停車場的葫蘆墩圳所賜。讓我們穿越時光隧道,一起漫步圳水間,探索印象豐原的身世。

平埔族駙馬張達京率先鑿圳拓墾

開埤造圳建家園是台灣漢人拓墾故事的開端,而豐原的故事要從三百多年前,來自廣東潮州大埔的客家人張達京說起。

1711年,張達京(1690~1773年)隻身渡海來台,自鹿港上岸後輾轉從彰化來到台中盆地大甲溪畔,與居於溪北岸后里一帶的原住民岸裡舊社族人交好,第一代土官阿穆將女兒許配給他,前後共娶六房平埔族妻女,人稱「番仔駙馬」(注:本文以「番」、「番仔」指稱原住民族,為反應當時歷史背景,絕無貶抑或不敬之意)。1723年彰化設縣,台中盆地因官方勢力進入移民拓墾期。張達京與岸裡社第三代土官潘阿敦以「割地換水」(注:原住民提供土地以交換圳水)的方式合作,利用墾號「張振萬」、「六館業戶」糾眾鑿圳開墾,台中盆地頓成沃野良田。葫蘆墩圳湍湍水流緜延至今。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