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台灣人一到放假就想逃離城市?大學教授指出,汽車這樣害慘了我們的生活…

2017-03-31 15:21

? 人氣

在台灣開車的最大,道路的規劃設計長年以汽機車為尊,政府近年努力推廣自行車文化,依然常看到到自行車空間受機動車的擠壓……台灣民眾對城市的普遍印象,長年以來,不就是混亂、擁擠、危險和不健康嗎?

丹麥知名都市設計者揚‧蓋爾(Jan Gehl)的《建築之間》《人的城市》兩本著作,近日在台灣發行中文版。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針對城市環境品質的惡化,現代都市規劃的陳舊觀念導致汽車的大舉入侵城市,中原大學景觀學系教授趙家麟期許,所有相關專業者,包括城市規劃師、交通工程師,或是建築師、景觀師,都需將人的生活及行人的活動當作一件重要的課題對待。

在台灣談人本環境、友善城市的概念或許已經談了多年,但是趙家麟認為,真的要執行這些理念,才會發現困難有多大。

他提及參與過的一些政府審查跟設計案,只要遇到行人跟車要爭空間的時候,就會發現交通建設執行者的觀念,常常是捨不得讓車子有一點點的不方便,這不是擁有知識就可以馬上做得到,因為這是整個社會改造、整個生活習慣改變的問題。

民眾若從家門到公司、到任何地方都開車,要如何在集體的生活習慣下,讓民眾體會開車所造成生活環境的惡化?很多民眾不希望政府修建更多人行道,因為他們的車子要停在家門前,人行道反而佔了車位,阻力來自民眾本身。

趙家麟再次強調,邁向人本城市的改造,最複雜困難的其實是整個社會改造的工程,而不是景觀工程或是土木工程,那些其實是相對容易的部分。

在台灣開車的最大,道路的規劃設計長年以汽機車為尊,政府近年努力推廣自行車文化,依然常看到到自行車空間受機動車的擠壓,趙家麟指出,應該逐漸建立「行人優先」與「自行車優先」的用路環境。

他舉英國牛津市為例,市區道路雖然不寬,從A到B地,道路建設的結果,讓騎自行車可以舒適便捷的20分鐘到達,搭公車要40分鐘,而因為只留了單車道給汽車使用,開車通勤要1小時以上,在這樣的道路環境上,用路人沒有理由不選擇自行車。

趙家麟提到自己在阿姆斯特丹騎自行車經驗,體驗到一個城市的自行車基礎建設的重要,讓身為外國人的我們,只要騎上自行車,環境便會給予指引,自行車的專屬空間成熟完整,可以安心指引到想去的地方。

此外,這幾十年來哥本哈根的街道不斷修建,刻意縮減車道和停車空間,創造出更優質和安全的自行車環境,讓都市居民騎自行車的意願逐年增加;在台灣,則是要特地到河堤或河濱公園等地方才有較好的自行車環境,那並不方便日常的通勤。

對於公共空間的設計,出發點是為人或是為車輛,結果也會造成決定性的不同。美國都市學者Fred Kent 說道:「一個城市,若是為了車輛與交通來規劃,就會得到車輛與交通;若是為了人與場所來規劃,就會得到人與場所。」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