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新年吃國王派的傳統,竟源自古羅馬的奴隸遊戲:吃到蠶豆可當一日國王,然後處死

2023-01-03 09:30

? 人氣

熟知歐洲文化或曾旅居法國的人都知道,在每年1/6新年甫到來之際,天主教主顯節前後法國人都會食用國王派,但其歷史淵源及背後的文化又有什麼故事?(圖/Would You Magazine)

熟知歐洲文化或曾旅居法國的人都知道,在每年1/6新年甫到來之際,天主教主顯節前後法國人都會食用國王派,但其歷史淵源及背後的文化又有什麼故事?(圖/Would You Magazine)

熟知歐洲文化或曾旅居法國的人都知道,在每年1/6新年甫到來之際,天主教主顯節前後法國人都會食用一種圓形餅狀蛋糕,由千層酥加上杏仁奶油內餡烤製而成的國王餅(法語:Galette des Rois),又稱「國王派」,除了享用美味糕餅,吃到藏有瓷偶的幸運兒還能戴上皇冠享受一整年的好運,可謂好吃好玩又好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究竟國王派的來由為何?其歷史淵源及背後的文化又有什麼故事?

1(圖/Would You Magazine)
(圖/Would You Magazine)

國王派起源

國王餅最早起源於古羅馬時期的農神節。在每年12月底到的節日期間,羅馬各階層包括奴隸都可以參與慶祝。在節日開始或結束時舉行的宴會上,每個大家族都會在糕點放置「蠶豆」來決定「一日國王」,或稱「農神王子」(Saturnalicius princeps)。當選者可以在一天之內對其主人發號施令,或隨後受處死刑,或者恢復奴僕身份。這也是一種增進主奴感情和在農神薩圖爾努斯的凶日期間通過更換身份而避禍的手段。

羅馬帝國轉信基督教直至滅亡後,這種傳統卻延續下來。在中世紀的愚人節及狂歡節中,也能見到其痕跡。儘管原本和天主教毫無關係,國王餅後來卻賦予了宗教含義,成為主顯節期間紀念東方三博士的傳統方式之一。但如加爾文派、路德派等更正教派就反對這種來自異教的傳統。

2(圖/Would You Magazine)
(圖/Would You Magazine)

藏在國王派裡的小瓷偶

國王餅中包藏著一種法語稱為「蠶豆」(la fève)的小瓷偶以決定「國王」的歸屬。早在古希臘時期,人們就用蠶豆來選擇法官。古羅馬人則用蠶豆選定「一日王」

最早的瓷偶出現於18世紀後期。法國大革命期間,將耶穌換成自由之帽(bonnet phrygien)。這一時期,還出現了自由餅(galette de la Liberté)、平等餅(galette de l'Égalité)等不含瓷偶的糕點。

基督教統治歐洲之後,教會將這一傳統與東方三博士聯繫起來,並將蠶豆換成幼年耶穌的瓷製小像,但在法語中仍稱為「蠶豆」(fève)。如今的國王餅中往往藏有小瓷像,題材不一,並通常與硬紙王冠一起售賣。儘管宗教色彩已經淡化,大部分法國人在1月初的親朋聚會中仍會分食國王餅,吃到「蠶豆或瓷偶」者成為幸運兒,得到他人的祝福。

1870年以來,小瓷偶有了各種題材,近年來一些甜品店還將其材質改成了塑膠材料,而多種造型可愛的系列小瓷偶,甚至在法國掀起了專門的「瓷偶收藏」(fabophilie)風潮。

3(圖/Would You Magazine)
(圖/Would You Magazine)

切派時的遊戲規則

吃國王派時,也有一個有趣的遊戲規則。首先,在座最年幼者要藏身桌下,由主人或年紀最長者切派,切好了一塊派就要請藏身桌下的人指定給某位成員,誰吃到派裡的小瓷偶,就是幸運的國王,而成為國王的幸運兒,不僅象徵來年一切順利,更可在現場指定一位王后,要求對方完成一個任務。「國王派」就是這麼一道在熱鬧繽紛的愉悅氣氛中,大家一起享用的傳統甜點。

本文、圖經授權轉載自Would You Magazine。(原標題: 吃到瓷偶就能戴皇冠好運整年!法國新年1月傳統必食:「國王派」的起源故事及遊戲規則)
責任編輯/柯翎肇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