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行庫歐洲踩雷,請告訴大家─誰牽的線!

2023-01-03 07:20

? 人氣

金管會主委黃天牧承諾調查與公布6行庫歐洲踩雷案 。(資料照片,柯承惠攝)

金管會主委黃天牧承諾調查與公布6行庫歐洲踩雷案 。(資料照片,柯承惠攝)

日前國內6家行庫傳出在歐洲「踩雷」,被倒帳46億元,由於屬無擔保授信,算是損失慘重。外界認為此授信案「疑點甚多」,雖然官式的標準答案四平八穩,似乎沒有問題;要確定有無問題甚至不法,其實最簡單的就是請政府誠實告訴民眾:誰牽的線?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日前一家歐洲療養院集團Orpea S.A.(歐葆庭)傳出債務重整,大部份人應該都沒聽過這家企業,也覺得這件十萬八千里外的債務重整案,不干咱家事。大部份情況下這種感覺是正確,遺憾的是這次不是如此,全民要為此付出最多46億元的代價,原因是國內6大行庫(台銀、合庫、一銀、華銀、彰銀、兆豐)對此集團有近台幣46億元的聯貸案,更不幸的是全部為無擔保授信,最後能拿回多少錢,要看重整情況而定。

依照官方的說法,這家法國療養院集團是全歐洲最大的養老院與照護集團,同時也在法國掛牌上市,營收亦有增長,過去繳息都正常,6行庫所參與聯貸更是由法國巴黎銀行及興業銀行等歐洲指標性大型銀行主辦,其各項財務承諾都符合聯貸合約標準;但今年因俄烏戰爭導致歐洲景氣低迷、通膨惡化等,導致營運受挫、經營困難而進入債務重整。

總之,行庫的專業判斷與貸款程序都合乎規定,只是太倒楣碰到特殊事件導致呆帳出現。

雖然表面上看,一切都如此合理、有序、依循規定,但實情未必如此。第一個先看看行庫對歐洲的貸款融資多少,坦白說:不多,不僅行庫、連民間銀行都一樣,台灣的金融機構都以國內為主要市場,這也是國內金融機構被批評為「國際化程度落後」,還要金管會鼓吹、鼓勵金融機構「走出去」打打「亞洲杯、世界杯」。

再者,國內銀行的主流是「抵押貸款」,因為這是最保險、較能保障債權的方式,無擔保貸款不僅風險較高,同時也需要更強的專業才能作好評估、降低風險、確保債權,看看國內金融機構對離岸風電「無追索權」專案融資保留態度及排斥即可知。

結果,竟然這6家行庫「有志一同」的都去參加了這樁遠在歐洲的一樁無擔保聯貸貸案,你說:奇怪不奇怪?

至於為何有此結果,依照政商界「運作規律」,往往是有「有力人士」從中牽線,讓幾家銀行一起去參與;而巧或不巧,6家都是公營行庫,代表牽線人是從政壇「有力」甚至高層人士下手,或甚至牽線人就是政界人,才且能把行庫連成「一串粽」,一起拎去歐洲參與這個聯貸。台銀對外發表新聞稿說:「6家銀行各自於當地市場獲邀,並依各銀行徵授信準則,各自依專業判斷獨立評估參貸」,如果真實情況如此,倒是讓人意外。

這個案子在去年10月就出事,在11月15日該集團就與債權行召開債務協商會議,傳回國內、11月底時媒體即開始報導,12月初立委在立法院提出質詢,當時金管會主委黃天牧回答,金管會已派團隊去歐洲檢查,正在路上,「1周內可給書面報告」,同時他也承諾「1個月內會適時公開銀行處理的合理資訊」。

冉冉之間時間已到,金管會是否該對外公布對此案的調查與金檢結果了?而且,對社會大眾的公布,可以少一點專業與數字,簡單一點,就是告訴大家:到底是誰牽的線即可。

6行庫這個聯貸案如果一毛錢都拿不回來,損失金額可達近46億元;不過,相對於每家行庫每年動輒上百億以上的獲利,這個損失其實是有能力承擔,行庫財務結構不會因此惡化多少,因此不必太憂心、也不要把焦點放在銀行財務面問題上。

這個案件真正嚴重與惡劣之處在:政客與有力人士,吃鐵吃銅、毫不客氣的A行庫,公營行庫成為「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中的「魚肉」。因為許多公營行庫在型式上已是民營企業(官股在5成以下),受到的拘束少,加以荷包夠滿、彈性較大,許多時候又是「貸款投資兩相宜」,如此「金光煥發」當然容易引來有力人士競折腰。

貸款案例如本案,投資案例如號稱國家隊的投資公司,要募基金就直接從行庫搬走上百億,當然,更「高端、高段」者直接下令行庫減息、不追債;就如國發基金因「有力人士」投資如興而損失,行庫這次的損失也透露出異樣,情況雷同,政府高層如果不能幫行庫守住專業,至少也該檢點一點,少把手伸進去亂攪和。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