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罵別人「沒教養」的你,可能才是沒教養的那一個!哲學高手:教養常常是大人的藉口

2019-12-06 17:23

? 人氣

在台灣我們常聽到「誰家的孩子這麼沒教養?」這種話。教養問題,時常成為我們對別人言行的評價依據。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017年金鼎獎,知名出版社發行人郝廣才指稱在台北車站大廳席地而坐的民眾不雅觀,他也認為這是不讀書導致的教養問題,還說「會以為是外勞對不對?但其實有3/4是台灣人,台灣人已經變得像外勞了嗎?」此話一出立刻引起社會大眾的抨擊,以及開啟對於「教養」二字的討論,然而,你有沒有細想過,到底什麼是「教養」呢?而「讀不讀書」跟教養真的有關嗎?

《思辨決定你的未來:沃草烙哲學讓你腦洞大開的25個思想實驗》一書第一篇的作者洪偉就探討了這個問題,他認為若仔細一想,會發現這種「沒教養」的批評,常常是教育者、長輩、社會上有地位的人所創造的迷思。

你可能沒想過:「德性」與「教養」大不相同

想想這樣一個人的異常行為:

小帥喜歡把小狗四肢綁起來放入大海玩。

我們不會在這時候說「小帥真是沒教養」,如同我們不會說一個銀行搶匪「沒禮貌」一樣,因為綁小狗四肢、搶銀行這類行為,在倫理上都會被指為一個人的「道德低落」,所以小帥是缺德而不是沒教養,我們會認為這樣的行為對社會、對文化有害。相反地,「道德不低落」就是種「德行」的表現。那德行又是什麼呢?這又需要來看另一個例子:

阿哲是個不知感恩的人

在這個例子中,阿哲是個缺德的人嗎?不一定,只是阿哲這種心態,日後可能會自己吃到苦頭。由此可知,德行為一種「對自己人生有意義」的東西,擁有德性的人能激發各項潛能,在困境中做出正確判斷,包含道德判斷。德行與教養是看似相似,卻有所區別的兩回事。德行,是對個人人生創造幸福的能力;教養,則牽涉文化及社會的規範,有助於社會文化的發展維持。

既然教養牽涉文化及社會的規範,那我們就可以來討論兩件事:一、為什麼要遵守這些規範?二、遇到不同文化的人,能拿出「教養」來檢視他們嗎?

不同文化下的「教養」問題

規範是指無論他人干涉或自我約束而造成的「行為限制」,而教養的重要性,大多來自於大家遵守規範對社會、文化帶來的好處,沒教養則會減損這些好處。舉例來說:

A、小吵習慣在捷運車廂裡大聲講電話

小吵的行為影響了捷運上其它人、進而侵犯到他人的生活空間,簡單來說,小吵的行為被社會視為「不尊重他人的生活」,時常會被認為「沒教養」,然而,有些「沒教養」行為未必構成不尊重,例如:

B、小真坐在車站大廳的地上

即便沒擋到他人去路,許多台灣人以及一開始提到的郝廣才,依舊認為小真的行為很沒有教養。這種「沒教養」對他們而言,其實就是「社會觀感不佳」、「看起來不符合文化規範」。然而,就「觀瞻」而輕易斷定一個人「有沒有教養」是公正的嗎?若進一步分析案例A、B兩者,會發現A涉及「應該如何尊重他人生活」的問題,而B只涉及「看起來如何」的問題,因此,我們將涉及「應該如何尊重他人生活」稱之為「公民的教養」;而將涉及他人觀感、「看起來如何」的問題,稱之為「習俗的教養」。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