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受盡委屈,爸媽卻說「一定是你有問題別人才這樣!」心理師揭家庭中最沉痛的二次傷害

2019-04-02 09:30

? 人氣

沒有人不希望家裡是氣氛和諧的,但往往當孩子在外受了許多委屈,父母看在眼裡,那些不知如何是好的焦慮、無法幫忙解決問題的無奈,就會對孩子脫口而出「你想這麼多做什麼?」、「自己要學會反擊呀!」、「一定是你也有問題別人才這樣。」的回應。(圖/flickr)

沒有人不希望家裡是氣氛和諧的,但往往當孩子在外受了許多委屈,父母看在眼裡,那些不知如何是好的焦慮、無法幫忙解決問題的無奈,就會對孩子脫口而出「你想這麼多做什麼?」、「自己要學會反擊呀!」、「一定是你也有問題別人才這樣。」的回應。(圖/flickr)

許多孩子來到我的面前,又或者是許多父母帶著他們的孩子來找我,希望可以協助他們一些在學校或是家庭外頭遇到的問題,有的是人際上的排擠、霸凌,又有的是課業、生涯選擇上的壓力,不管問題的來源為何,在陪伴這些孩子走過困難與處理的路上,我卻也從中看到孩子與父母間相處的隔閡,與溝通上的窒礙與委屈。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我晚上都睡不著,覺得很沒有安全感,想找媽媽一起睡,可是久了她也面露難色,跟我說長大了還是得自己回去睡。」

「他們都說我都不肯說,但說了之後反而認為是我太懦弱,又要我自己站起來,要往前走、往前看。」

「我才開始抱怨,他們就急急忙忙地告訴我還有更多人比我更辛苦,要我知足,懂得感謝。」

面對家人而袒露最脆弱的部分,原本應該是一件期待被安撫、獲得關懷與愛的事情,為何在這樣的過程中,卻如此令人挫折,甚至有種「都是我不好」的感覺呢?甚至有些孩子對於父母說「你不要學校不開心,就帶到家裡對爸媽出氣」感到委屈,他說他當然不想要這樣遷怒家人,可是他也說:「但我不知道,如果連家裡都不行,還有哪裡可以讓我發脾氣呢?」

這句話讓我感到相當的震撼,也陷入了反思,很多時候,我們固然不喜歡對方遷怒自己,認為你應該要好好處理好自己的情緒,為自己負責,可是如果回到家,那個會迎接我並可以讓我好好休息喘氣的地方,卻不允許我有任何的負向情緒,不是很令人嘆息的嗎?

沒有人不希望家裡是氣氛溫馨、和諧的,可是往往當孩子在外受了許多委屈、不平,帶著不知如何傾訴卻滿溢而出的負面情緒回家時,這個和諧就開始出現了裂縫,父母看在眼裡,那些不知如何是好的焦慮、無法幫忙解決問題的無奈,又或者自己工作在外也有許多煩惱的事情,自己都得先消化自己的情緒時,那樣「你想這麼多做什麼?」、「自己要學會反擊呀!」、「一定是你也有問題別人才這樣。」的回應,其實有時只是想為自己的不安情緒找回平復的方式,但對孩子來說,卻是一種拒絕與否定——不要再説了,這令人感到不舒服。

面對一開始的拒絕與否定,有的孩子當然就氣噗噗的想要反擊與控訴,然後親子之間就又走入「你看,又把氣帶回家」、「家裡會這樣都是你害的」的惡性循環裡,更多的,是惡性循環的累積之後,孩子乾脆學會了閉上嘴巴,選擇壓抑不說,似乎也好過於說出來卻被推開的二次傷害。

對於父母來說,孩子遇到困難當然是根本的核心問題,但是做為應該要是最貼近孩子的照顧者與陪伴的盟友,我們是不是有什麼機會可以有些改變?

曾有父母告訴我,他一直都很開放並期待孩子可以跟他說內心話,但他也會擔心就這樣允許孩子脆弱,出去以後會更軟弱,或是一直陪伴孩子在負面情緒的漩渦裡,他就不願意走出來了,我可以理解父母也想要孩子能夠成為一個堅強獨立個體的心情,但家裡是傑出選手訓練所,還是可以安心釋放脆弱的地方?事實上,越來越多的實證與研究也證明了與孩子的情感連結越穩定,孩子才會越堅強。

喜歡這篇文章嗎?

陳彥琪心理師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