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支持風傳媒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支持風傳媒
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支持風傳媒
首頁
去風險化 文章列表
#
去風險化
約 42 項搜尋結果
相關排序
日期排序
即時
新聞
川普確定要訪中?率團規格、談判籌碼外流…外媒驚:華府策略全變了
《日經亞洲》28日揭露,美國正密切規劃總統川普於下半年率團訪問中國,預計規模將媲美其5月訪問中東之行,此舉不僅凸顯華府對中政策調整的軌跡,也透露川普陣營在選前重塑對中戰略布局的關鍵轉折。川普訪中行程為何引發關注?根據《日經亞洲》掌握的消息,美方正籌備川普率領數十位美企執行長訪問北京行程,參與者包括曾有中國駐在經驗的業界高層,相關細節甚至延伸至文化接待禮節,這......
周育信
2025-06-28 15:11
川普
美國
中國
新聞
政治
國內
兩岸
陸委會首度擴大限制海峽論壇,邱垂正爆料「有人」希望中央扮黑臉
一年一度的海峽論壇即將於6月在大陸福建舉行,陸委會過去是不樂見台灣方面出席,今年首度改成勿出席。對此,陸委會主委邱垂正今日說明,因為地方政府表達一直收到對岸的要求,希望陸委會乾脆就禁止大家去,不要讓地方有困擾,所以是「地方政府推回給中央,讓中央辦黑臉」。陸委會去年對海峽論壇的態度是,中央政府不得出席,至於地方政府則是「不樂見」出席。陸委會是近期表......
楊騰凱
2025-05-26 12:30
海峽論壇
陸委會
邱垂正
VIP
評論
國際
經濟
大國博弈
專欄
李忠謙專欄:輸掉「膽小鬼賽局」之後,川普還能跟中國談成「偉大貿易協議」嗎?
如果說「川普2.0」與「川普1.0」有什麼不同,至少對台灣而言,上次執政4年後他還能保有大量支持者與粉絲,許多人認為這位敢嗆敢衝的非典型總統,絕對是我們抗中保台的好戰友;這次川普重回白宮還不到4個月,卻已經被許多台灣人看破手腳,認定這個張口就來的美國領導人不過是虛張聲勢的自私政客。
2025-05-13 06:10
川普2.0
美中貿易戰
川普貿易戰
VIP
國際
兩岸
經濟
財經
大國博弈
華郵:美國推動「印度製造」無法去風險化,核心零件仍然來自中國
美國近年來為了實現供應鏈「去風險化」,已將投資焦點轉向印度等中國以外的地區。然而,美國政府和企業的決策者不得不面對一個現實:儘管印度努力擴大智慧型手機、太陽能板和藥品的生產,但這些產品的核心零組件仍依賴中國。隨著印度製造業的擴張,對中國進口的依賴也隨之加重。
蔡娪嫣
2024-09-03 19:16
中印關係
中國
印度
新聞
國際
兩岸
財經
商業
經濟
對中國「去風險」失敗了?德國對華投資持續增加,過去五年已超過歐盟的一半
據《金融時報》8月13日報導,德國央行德意志聯邦銀行的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德國對華直接投資24.8億歐元,第二季度升至48億歐元。由此,今年上半年總額達到73億歐元,去年同期為65億歐元。
德國之聲
2024-08-15 09:54
中德關係
中德貿易
德國經濟
新聞
國際
兩岸
積極與中國脫鉤!《金融時報》:歐洲企業正加速尋找替代方案
歐洲企業採購主管向英國金融時報指出,在歐盟準備加強審查中國商品的情況下,歐洲買家們正尋求減少對中國的依賴。在美國帶頭與中國脫鉤下,減少對中依賴已成為目前歐企的大趨勢,且正在加大力度尋找替代方案。
中央社
2024-06-10 21:00
歐洲
中國
經濟脫鉤
新聞
國際
兩岸
財經
經濟
德國總理將率團訪問北京 學者:「去風險化」戰略恐更難落實。
德國總理蕭爾茨(OlafScholz)將在週六(4月13日)啟程前往中國,開始為期3天的訪問,其中包含16日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國務院總理李強的會晤。
德國之聲
2024-04-12 16:15
德國
德國經濟
蕭爾茨
評論
國際
財經
風評
風評:從國安到產能過剩,葉倫埋下擴大貿易戰伏筆
美國財長葉倫訪問中國,這次重點倒不在達成什麼具體成果,反而是在美方提出、葉倫再三聚焦的中國「產能過剩」問題。從原本的國家安全到「產能過剩」,葉倫這次訪中最大的「意義」,是為美國糾集各國打擊中國的出口,尋得新的出發點與道德制高點。
主筆室
2024-04-10 07:20
產能過剩
葉倫訪中
小院高牆
新聞
國際
兩岸
歐盟如何對中國「去風險化」? 學者建議學習南韓經驗
歐洲智庫學者艾西亞建議歐盟在降低對中國依賴上可參考南韓,尤其德國與南韓經濟結構及對中貿易模式接近,而南韓早自2016年薩德事件後就開始對中「去風險化」,包括限制中國綠能產品進口。
中央社
2024-03-02 13:00
歐盟
中歐關係
歐中關係
新聞
國際
兩岸
德國智庫展望2024:北京以國安名義犧牲經濟成長,中歐關係持續惡化
德國智庫的調查報告顯示,中國在2024年不會放鬆國安控制、並將連帶影響到經濟發展。而中國和歐洲的關係惡化,也可能從政治層面蔓延到經濟層面。專家怎麼看這份報告?
德國之聲
2024-01-18 17:30
展望2024
歐盟
歐洲
新聞
國際
兩岸
財經
商業
經濟
中國對美出口真的減少了嗎?或者只是繞道第三國
根據美國商務部的數字,去年前11個月,美國從中國的進口同比下降約20%。墨西哥以及包括越南在內的亞洲國家成為美國日益重要的貿易伙伴。但也有專家指出,這其中存在中國借道第三國出口美國的情況。
德國之聲
2024-01-12 11:00
美中貿易戰
供應鏈脫鉤
去風險
新聞
國際
兩岸
財經
下班經濟學
商業
1%Style
華爾街日報選文
經濟
華爾街日報》「去風險化」的真實情況為何?供應鏈更具彈性恐是幻象、甚至製造新風險
針對西方國家的對華關係進行「去風險化」,也就是通過關稅等措施在友好國家建立供應鏈,這種做法聽起來很好聽。畢竟,誰會反對「去風險化」呢?
華爾街日報
2024-01-11 11:00
華爾街日報
華爾街日報 WSJ
美中關係
新聞
國際
兩岸
財經
下班經濟學
經濟
台商投資中國熱潮不再?兩岸統計數據為何相差數十倍,一文看懂其中奧妙
台灣政府的統計顯示,中國大陸已經不再是台灣企業最熱門的投資地點,甚至台灣2023年對美國和德國的投資金額,已超越了對中國大陸的投資,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專家和台商又是如何看待這個趨勢?
德國之聲
2024-01-05 16:00
中國經濟
兩岸關係
內循環
新聞
國際
兩岸
財經
下班經濟學
1%Style
華爾街日報選文
經濟
華爾街日報》與「中國製造」脫鉤並非易事,很多時候只是徒增成本
美國公司在面臨減少對華敞口的巨大壓力之際,正越來越多地轉向越南、印度尼西亞和墨西哥等地的工廠。
Stella Yifan Xie
2023-12-13 12:01
去風險化
去風險
脫鉤
新聞
國際
兩岸
財經
經濟
歐盟駐中國商會秘書長:「去風險」是為了「黑天鵝」未雨綢繆
歐盟領導人赴北京參加歐中峰會,經貿關係以及經貿摩擦是主要議題。作為在華歐洲企業的代表,歐盟駐中國商會如何看待當前的歐中經貿關係?歐盟官方的「對華去風險」是否會損害這一關係?德國之聲就此專訪了商會秘書長唐亞東(AdamDunnett)。
德國之聲
2023-12-08 09:38
中國經濟
去風險
脫鉤
新聞
國際
兩岸
財經
下班經濟學
商業
經濟
中國風向變了?習近平與李強下令「保障外商」:提供「暖心」措施,不與國際脫鉤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強調,要加強涉外法治建設,保護外商合法權益。而在西方呼籲對中國供應鏈「降風險」的背景下,中國舉行首屆供應鏈博覽會,總理李強稱願加強與所有國家的供應鏈伙伴關係。
德國之聲
2023-11-29 11:15
習近平
李克強
外資
新聞
國際
兩岸
財經
商業
經濟
「外資撤離潮」正在中國上演?蓋洛普、先鋒集團正在撤出中國
據英國《金融時報》上周六報導,美國蓋洛普諮詢公司正在退出中國市場。彭博社也於近日報導,美國資產管理巨頭先鋒集團正在邁出撤離中國的最後一步。它們成為北京收緊對企業的國安審查以及地緣政治日益緊張下撤出中國的最新外企。
德國之聲
2023-11-06 10:00
中國經濟
外企
去中國化
新聞
國際
兩岸
經濟
葉倫在「拜習會」前重申:美國不尋求與中國脫鉤,但對國安與人權不會妥協
在拜習會即將在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峰會期間登場之際,美國財政部長葉倫(JanetYellen)星期四(11月2日)在華盛頓就拜登政府的印太經濟戰略發表講話時重申,美國不尋求與中國脫鉤,而是在確保國家安全利益並促進人權的同時,尋求對雙方都有利的健康經濟關係,並合作應對全球性挑戰。
美國之音
2023-11-03 12:00
葉倫
美中關係
美中脫鉤
新聞
國際
兩岸
財經
下班經濟學
1%Style
華爾街日報選文
經濟
華爾街日報》中國繼續敲打富士康,恐讓外國製造商加速撤離中國
中國出人意料地調查身為iPhone供應鏈關鍵一環的蘋果公司(Apple)供應商富士康(Foxconn),可能意在傳遞某種訊息。而蘋果公司及其供應商們實際領會到的訊息,對中國來說可能弊大於利。
Jacky Wong
2023-11-01 10:00
華爾街日報
華爾街日報 WSJ
中國經濟
新聞
國際
兩岸
財經
科技
下班經濟學
商業
1%Style
華爾街日報選文
經濟
華爾街日報》美中晶片戰爭:拜登政府為台積電、三星、SK海力士延長部分豁免
美國已通知亞洲三大晶片製造商,它們在可預見的未來可以繼續保持目前在中國的營運,不過進行重大技術升級可能困難。
Jiyoung Sohn
2023-10-13 09:58
華爾街日報
華爾街日報 WSJ
晶片戰爭
新聞
國際
兩岸
財經
科技
商業
經濟
美中科技戰恐拉長戰線!路透:白宮即將「大範圍管制赴華投資」
白宮將在8月9日公布禁止美國資本投資中國敏感科技領域的計劃,路透社預計將涉及半導體、量子運算、人工智慧等行業。《紐約時報》則報導,白宮還將規定,大部分其他領域的美國赴華投資項目也有向政府報告義務。
德國之聲
2023-08-09 20:16
美中關係
美中貿易戰
美中科技戰
新聞
國際
兩岸
財經
軍事
科技
下班經濟學
經濟
法國經濟部長訪問北京:脫鉤不現實,中國非風險
法國經濟部長勒梅爾周日在北京表示,在美國、歐洲和中國經濟之間不可能脫鉤。他同時表示,近來數月在西方屢屢提及的「去風險」一詞,並不意味著中國是風險。
德國之聲
2023-07-31 09:56
中法關係
供應鏈脫鉤
去風險
新聞
國際
財經
科技
下班經濟學
經濟
美日台攜手相助,「印度半導體」能否與中國一搏?
在美國聯合盟友在先進晶片技術出口方面對中國發動圍堵之際,印度看到了機會。這個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正在謀求自己的晶片產業崛起,並希望在全球晶片製造業佔據一席之地。分析認為,儘管印度「晶片夢」挑戰重重,但中國日益嚴苛的營商環境正在促使國際晶片企業將投資轉向印度這樣的新興國家。
美國之音
2023-07-20 13:02
印度
印度經濟
晶片
新聞
國際
兩岸
軍事
德國史上首份「對中戰略」:我們希望與中國繼續合作,但也要「去風險」及「降低依賴」
德國政府13日公佈該國史上第一份「中國戰略」,強調「去風險化」與「降低對中國依賴」的總體目標。德國外長貝爾伯克表示,這份長達61頁的報告將北京定位為「夥伴、競爭者和制度性對手」,但德國無意阻礙中國的經濟發展,而是致力確保兩國的經濟合作更加公平、互惠、並且具有持續性。
李忠謙
2023-07-14 13:08
中德關係
德國
脫鉤
新聞
國際
兩岸
財經
下班經濟學
經濟
德國工商總會:比起放棄中國,交流才是更好的選擇
德國政府正在努力減少對中國等國家的原材料依賴。德國經濟界支持這一舉措,但絕不希望失去中國市場。德國工商總會新主席表示,比起選擇放棄,應該多與對方交流。
德國之聲
2023-07-10 12:00
德國
中德關係
德國經濟
新聞
國際
兩岸
財經
科技
下班經濟學
經濟
美歐對中政策:從「脫鉤」到「去風險」,戰略轉向還是凝聚共識?
過去三個月,「去風險」(De-risking)無疑是社交媒體的一大熱詞,風頭蓋過之前川普治下美國對華政策中的「脫鉤」之說。
BBC News 中文
2023-07-06 17:22
去風險
去風險化
脫鉤
新聞
國際
兩岸
財經
經濟
「一帶一路」義大利不玩了?中國官員忙救火,中義關係面臨轉折
自義大利現總理梅洛尼上台後,義政府就開始評估退出中國的一帶一路協議,義大利議會也將討論是否退出該協議。中國官員近來對義大利的低調訪問引發了義大利媒體的高度關注,中國外交部歐洲司司長王魯彤5月訪義協商一帶一路協議續簽事宜後,6月底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部長劉建超率中共代表團展開一系列遊說活動,會見義大利政要及工商界人士。
美國之音
2023-07-06 12:00
義大利
中義關係
一帶一路
新聞
國際
兩岸
財經
歷史
下班經濟學
經濟
「北京是聽不見外界聲音的回音室」DW專訪歐盟商會前主席:習近平的政策與全球化格格不入
德企高管伍德克前前後後在中國生活了約30年,曾親手參與組建駐華德國商會以及歐盟商會。不久前,他剛剛卸任歐盟商會主席一職。在接受德國之聲專訪時,伍德克表示,中國已經不再是鄧小平時代的開放國度了。
德國之聲
2023-07-03 16:00
駐華歐盟商會
駐華德國商會
中國經濟
新聞
國際
兩岸
重新校準與中國關係》歐盟峰會首度表明對台海立場 正式採用「去風險化」一詞
歐盟27國領袖6月30日在高峰會結論納入關切台海緊張情勢升高,表示反對任何片面以武力或脅迫改變現狀的企圖。這是歐盟重新校準對中國關係的結論之一,也是首度在峰會表明對台海立場。
中央社
2023-06-30 20:00
歐盟
中歐關係
去風險
VIP
國際
兩岸
軍事
經濟
大國博弈
美國再對北京釋出善意 布林肯:遏阻中國經濟不符美方利益,我們不會跟中國脫鉤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28日在一場智庫論壇中表示,美國必須找到與中國「和平共處」的方法,強調「遏制中國不符美國利益」,華府也沒有要跟中國「脫鉤」;對於協防台灣為何不採取「戰略清晰」的質疑,布林肯則說「美國一直都支持台灣」。
李忠謙
2023-06-29 15:15
布林肯
美中關係
台海危機
新聞
國際
兩岸
財經
經濟
「這是反擊西方霸權的法律武器!」中國人大通過《對外關係法》,專家擔憂「美中冷戰惡化,外企在中國更困難」
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28日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關係法》,將自7月1日起正式施行。中國媒體稱,《對外關係法》是北京反擊外國敵對行動的法律武器,能對西方霸權進行預防、警告與威懾。北京自誇這是「中國對外關係的立法里程碑」,但也有專家擔心,這項立法可能讓外國公司在中國開展業務變得更加困難。
李忠謙
2023-06-29 12:54
美中貿易戰
美中科技戰
脫鉤
新聞
國際
兩岸
財經
下班經濟學
經濟
中國總理李強回訪德法,試探歐盟「去風險化」底線
就在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到北京會見中國領導人習近平的同時,中國總理李強展開上任後的首度外訪,先後抵達歐盟主要經濟體德國和法國。
BBC News 中文
2023-06-26 13:00
中國經濟
歐盟
歐洲經濟
新聞
國際
兩岸
德國陷入「兩個」中國政策 企業未聽政府建議「去風險」
無論是「兩個中國」政策還是兩個「中國政策」,都是中國政府不願意從德國政界看到的。德語媒體觀察到,在德國,這與總理府和外交部及經濟部的角力有關。期間雖然政界號召對中國「去風險」,但德國企業似乎別無選擇。
德國之聲
2023-06-25 09:00
中德關係
德中關係
蕭爾茨
新聞
國際
財經
下班經濟學
1%Style
華爾街日報選文
經濟
華爾街日報》何謂「拜登經濟學」?為美國經濟及其盟友帶來哪些風險?
美國總統拜登(JoeBiden)的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JakeSullivan)的工作通常專注於應對來自國外的威脅,比如俄羅斯對烏克蘭的入侵或中國對台灣的企圖。但今年4月份在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Institution)的一次演講中,他把矛頭指向了他認為來自內部的一個威脅,即一種在華盛頓的精英頭腦中主導了太久的想法:市場總能有效地分配資本。
Greg Ip
2023-06-23 11:00
華爾街日報
華爾街日報 WSJ
美國經濟
新聞
國際
兩岸
德國總理對中國總理當面表示:反對中國在台海與南海訴諸武力
德國總理蕭爾茨警告中國領導層不要在南海和台灣海峽動用武力。同時他還強調,德國無意阻止中國的經濟發展,也不會尋求同中國脫鉤。
德國之聲
2023-06-22 19:30
台海危機
兩岸關係
中德關係
新聞
國際
兩岸
財經
科技
下班經濟學
經濟
不跟中國「脫鉤」,還能做到「去風險」嗎?VOA:這是無解難題
美國財政部長葉倫6月13日表示,試圖與中國脫鉤將是「災難性的」,美國與中國應當強化彼此的經濟聯繫以便雙方都得到好處;美國跟中國打交道應當尋求去風險而不是脫鉤。在許多觀察家看來,葉倫的這番話是最新的例證,顯示了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國家及其工商界還在探索如何應對來自中國的風險和威脅。
美國之音
2023-06-19 13:00
美中關係
美中貿易戰
美中科技戰
新聞
國際
兩岸
財經
經濟
布林肯訪華在即,美國財長葉倫強調:與中國「脫鉤」是錯誤與災難
美國財政部長葉倫13日在眾院聽證會表示,與中國「脫鉤」對美國來說將是一場錯誤與災難,並且呼籲深化世界兩大經濟體之間的聯繫。不過也有議員要求葉倫為「共軍侵台」的制裁做好準備,由其中國屆時可能大量拋售美國國債。
國際中心
2023-06-14 15:47
美中關係
葉倫
美中貿易戰
風生活
國際
下班經濟學
商業
熱議華爾街
國際熱議》員工只剩3成!三星早在10年前,就一點點搬離中國!詳解蘋果和三星「去中化」大戰略!
十多年前,三星就開始將某些業務遷離中國,起初主要是因為中國勞動力及經營成本上升,外加本土競爭加劇。而如今,在一系列地緣政治因素的推動下,蘋果等科技巨頭也在採取類似行動。
金牛幫幫忙
2023-06-06 13:00
華爾街日報導讀
三星
蘋果
新聞
國際
義大利總理梅洛尼:即使退出「一帶一路」,仍可能與中國建立良好關係
義大利總理梅洛尼(GiorgiaMeloni)日前表示,即使義大利退出「一帶一路」協議,仍可能與中國建立良好關係。與此同時,義大利政府正在審查中國投資者在義大利企業的股東更新案,顯示該國開始忌憚中國的影響力。
德國之聲
2023-05-30 01:02
義大利
中義關係
一帶一路
新聞
國際
兩岸
財經
科技
下班經濟學
經濟
「與西方脫鉤」也是北京大戰略?祭出制裁美光科技禁令,中國底氣何來
在七國集團最近提出對華經濟交往將致力於「去風險」而非「脫鉤」一天之後,中國宣布對美國的晶片製造商美光科技實施制裁,這是近年美中兩國關係急劇惡化以來中國封殺的第一家美國主要晶片公司,此舉在相當程度上也得以讓外界一窺北京反「脫鉤」和「去風險」的應對策略。
美國之音
2023-05-26 22:16
卡脖子
美光
晶片
新聞
國際
「歐盟不應成為美、中之外的第三強權」!德國總理蕭爾茨:21世紀將是「多極秩序」
德國聯邦總理蕭爾茨周二在歐洲議會發表演講時表示,21世紀的世界秩序將會是「多極」,而不只是「兩極或者三極」。他強調美國依舊是歐洲最重要的盟友,而中國也越來越多地變成歐洲的「競爭者」和「系統性對手」。
德國之聲
2023-05-11 04:00
歐盟
多極世界
多極秩序
評論
國際
財經
風書房
承擔風險的國家—從「去風險化」到「放馬過來吧!」:《打造創業型國家》選摘(2)
關於哪些研究分別適合由公部門或私部門來做的辯論,最後往往會帶著大家去討論起研究工作的兩大特質。首先,是研究需要長遠眼光(尤其是說到「基礎」研究);再來,是不少研究的投資都具有的公益性質(所以企業不容易從中獲利)。這兩項特質,正是研究應由公部門出資的理論基礎,也造就了研究領域存在市場失靈現象的經典主張(Bush1945)。
瑪里亞娜.馬祖卡托(Mariana Mazzucato)
2021-04-26 04:20
投資
政府
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