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歐對中政策:從「脫鉤」到「去風險」,戰略轉向還是凝聚共識?

2023-07-06 17:22

? 人氣

(AP)

(AP)

過去三個月,「去風險」(De-risking)無疑是社交媒體的一大熱詞,風頭蓋過之前川普治下美國對華政策中的「脫鉤」之說。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據信,「去風險」這一概念由歐盟委員會主席烏爾蘇拉·馮德萊恩3月份第一次提出,到5月份G7峰會上寫入公報,再到六、七月份的外交出訪中被反覆提及,「去風險」成為主導西方對華關係的最新共識。

從「脫鉤」到「去風險」,這是否代表歐美對中國的戰略轉向?還是戰略細化?更重要的是,「去風險」背後到底有哪些考量,中國又為何反對?BBC中文梳理、採訪,進行深入剖析。

「去風險」共識

在3月底的一次演講中,馮德萊恩為自己即將展開的中國之行定下基調。

一方面,她強調與中國「脫鉤」既不可行,也不符合歐洲利益,因此歐洲當時沒有響應川普提出的與中國「脫鉤」的倡議。話鋒一轉,她說,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將專注於「去風險」。

換言之,「去風險」就是相對於「脫鉤」一詞而言的。

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美聯社)
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美聯社)

「脫鉤」則是川普的演講中的常用詞。比如在2020年8月的一次採訪中,川普表示,中美經濟有可能脫鉤。他表示,「我們沒必要」和中國做生意。後來他又談及脫鉤說:「就是說,如果我確定他們沒有以正確的方式對待我們,我肯定會那樣做。」

過去三個月, 從拜登到馬克宏,歐美領導人快速接受了「去風險」這個新詞。

4月27日,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傑克·蘇利文在一次政策講話中用了這個詞,「我們追求去風險,而不是脫鉤……去風險從根本上意味著有彈性、有實效的供應鏈,確保我們不會被任何一個國家所脅迫。」

然後,在5月份的日本的G7峰會上,「去風險」被七國集團整體接納,正式寫入公報之中。

美國財政部長葉倫。(美聯社)
美國財政部長葉倫。(美聯社)

7月6日到9日,美國財政部長葉倫訪華。行前在一次國會眾議院聽證會上,她還在繼續闡釋這個詞,她表示,儘管需要提出中國那些侵犯人權的報告,但與中國脫鉤將是「一個巨大的錯誤」,美國人購買在中國可以更廉價地生產的商品從而「大大獲益」,而中國也同樣從美國出口產品中獲益,而這也有利於美國經濟,「這就是為什麼停止跟中國進行貿易將是災難性的。去風險?很好。脫鉤?絕對不行。」

這個詞爆火,我都可以想像,要麼是大家苦思冥想,然後一個總統跟另一個總理打電話說,大家協調好,最近幾個月哈,多提提這個詞。要麼就是,馮德萊恩一說『去風險』,其他領導人一拍桌子說,這個詞好,我們也用,」一位長期在內地和香港商學院授課的學者向BBC中文表示。他說, 這個詞最主要的作用是跟川普的無底線外交劃清界限,顯得理性、負責任,又不得罪已經仇視中國的選民。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