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中國可能對台發動軍事行動的風險,華府智庫「新美國安全中心」(CNAS)21日發布最新報告,剖析若台海爆發衝突,美國與台灣之外的各國可能如何回應。報告強調,有4組國家的反應,將深刻影響區域乃至全球安全格局,並建議美方應透過規劃人道撤離行動,促使東南亞國家開始正視「台灣有事」的應變責任。
台海若爆衝突 地緣與政治現實決定各國反應
CNAS指出,台灣若發生重大突發事件,不僅會重塑印太區域的安全環境,也將衝擊全球經濟秩序。各國的反應將受到四大關鍵因素影響,包括:事件本身的性質、當前全球科技與貿易情勢、台美雙方的能力與態度,以及可選擇的干預方式。而在這之中,有4組國家的回應尤其關鍵:
第一組:日本與菲律賓
作為美國的盟友且地理位置接近台灣,日本與菲律賓不僅有美軍駐紮,還可能在台海衝突中成為主要前線,但也最容易成為中國報復目標。
第二組:南韓、澳洲、印度
雖距戰區較遠,這些美國的安全夥伴仍必須考量自身與美國的軍事合作、供應鏈風險與地緣安全利益,可能會選擇支持但不涉入第一線。
第三組:其他東南亞國家
報告指出,泰國與新加坡的反應將取決於與美方的軍事合作關係,而柬埔寨、寮國與緬甸則更可能受中國施壓;多數東南亞國家預料將選擇戰略模糊或中立。
第四組:歐洲與其他全球國家
歐洲對台灣關注日增,但受限於軍事投射能力及與中國的深度經貿連結,實際出手協助的機會極低。至於發展中國家則多缺乏軍事與政治意願,傾向不介入或倒向北京。
若無台美主動應對 各國援助意願恐極低
CNAS分析指出,一旦台灣未展現強烈抵抗意志,而美國也未即時、大規模介入,其他國家主動出手援助的機率將「非常低」。尤其是鄰近國家雖與台灣利害關係深,但也更易受到中國直接威脅,在支援與自保之間勢將猶豫不決。
此外,衝突一旦擴大,全球供應鏈,特別是高階半導體領域將遭受重創,各國勢必在「維護經濟利益」與「儘速止戰」之間艱難取捨。最終,各國的立場將反映其自身的國家利益與價值觀,但也會受制於他國的表現與行動方向。
撤僑行動成東南亞「破冰」關鍵
報告建議,美國應從戰略預防角度出發,先將「避免台灣爆發衝突」視為政策優先;同時強化與台北的溝通,讓台灣意識到自身反應將直接影響外援規模。
值得注意的是,報告主張可透過規劃東南亞國家的人道撤離演練,當作切入點,讓這些長期未積極表態的國家開始思考台海危機下的應變義務。透過非軍事層面的準備行動,間接建立應變共識,也有助於未來建立區域性的合作安全網絡。
不能只靠美國單邊主導
CNAS進一步指出,美國應持續深化亞洲內部與歐亞之間的安全連結,不應將自身作為唯一核心,而是支持各國自主建構合作機制。報告也提醒,過度期待盟國在台海事件中投入軍事資源並不實際,美方應以「有限參與、多元應變」為原則,靈活設計各國可採取的干預方式,包括後勤支援、人道協助、撤僑行動等。 (相關報導: 中國封鎖台海,受創最深竟不是台灣!這2國首當其衝,全球損失恐破數兆美元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