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一天專欄:區塊鏈還是原型(prototype),市值是人們對概念的投票

2019-01-25 05:50

? 人氣

作者認為,區塊鏈仍處在早期階段,發展空間還很大,但他也是雙面刃,懂得利用區塊鏈金融會讓新創團隊提早嚐到財富效應的甜頭,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Peshkova via Shutterstock)

作者認為,區塊鏈仍處在早期階段,發展空間還很大,但他也是雙面刃,懂得利用區塊鏈金融會讓新創團隊提早嚐到財富效應的甜頭,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Peshkova via Shutterstock)

2017年區塊鏈與虛擬貨幣市場充斥著投機行為,這是事實。凱因斯說過,在不穩定的經濟中,投機壓過企業(”in an unstable economy, speculations dominate enterprises.”)。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區塊鏈技術太新,太多人想要建立新經濟秩序,太多人自以為有機會成功而躊躇滿志。群雄並起的亂紀元,本來就高度不穩定,這種狀態本身就相當投機。

區塊鏈項目的估值,目前看起比特幣第一、瑞波與以太幣持續爭奪第二,很大程度上比特幣一直穩佔市值第一位,是來自於先行者的品牌效果,許多後起之鏈都有可觀之處。在明顯分出高下之前,這些項目的市值排序將會持續波動。市值是否充分反映了價值?我認為沒有。

雖然可以看節點數、用戶數增加、地址增加來評估,也可以看每天量價格技術指標。但這些都是短線因素,最終仍須回到比特幣本身能服務什麼樣的工商行為,或是他的存在能讓什麼樣經濟或是政治行為能被創造出來,而且是在既有體系做不好或是做不到的。

目前所有區塊鏈項目只是原型(prototype)。現在的市值,都只是人們針對概念在投票。

MIT金融大師羅聞全(Andrew Lo)教授曾提出STOC(Security Trading of Concept)的概念:如果股票市場上可以存在「概念股」,能否進一步將產品原型、甚至設計概念,包裝成證券,讓市場透過交易為原型概念排序,從而判斷該商品服務是否值得投資?

這其實是市場調查focus group的變體。例如消費品,化妝品、時尚名品,這些廠商可以利用這種「市場民主」的機制,來決定如何看待新設計,透過讓power user投票 – 投鈔票,來為偏好排序,再決定生產什麼商品。

如果認同這個STOC的概念,我們能否將其延伸應用到公共品(public goods)的領域?當然可以。

大數據驅動的互聯網保險,能否令風險管理更靈活敏銳?
大數據驅動的互聯網保險,能否令風險管理更靈活敏銳?(取自網路)

互聯網本身就是一種全球公共品。它原本是美國DARPA的研究項目,確保通訊網絡不會因爲核戰而癱瘓的研究計畫,相關基礎建設的原始構建成本,早已被美國龐大的國防預算吸收。早期互聯網協定多半為工程師與科學家為解決通訊問題所設計的小程式或軟體套件,設計原則並非著重在面向一般大眾與企業的實際需求。

由於互聯網技術的持續發展與互聯網巨頭企業的競爭策略,使得這些服務(電郵、搜索、社群媒體)有了準公用事業(quasi public utilities)與全球公用品(global public goods)的特徵,造成應用服務的價值被集中體現在巨頭的股票市值上,支持其平台服務的基礎協定的價值反被壓縮。

喜歡這篇文章嗎?

胡一天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