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台灣需要創造優質『藍綠交流平台』

2019-01-17 06:00

? 人氣

作者認為,多元的想法與聲音,是民主體制中最彌足珍貴的,也建議創造能讓民眾參與的「藍綠交流平台」,針對重要議題,正視不同想法與理念,就個別的不同立場理性陳述。圖為藍綠立委激烈推擠。(資料照,顏麟宇攝)

作者認為,多元的想法與聲音,是民主體制中最彌足珍貴的,也建議創造能讓民眾參與的「藍綠交流平台」,針對重要議題,正視不同想法與理念,就個別的不同立場理性陳述。圖為藍綠立委激烈推擠。(資料照,顏麟宇攝)

這幾天瀏覽網路,偶然看到一位部落客「初心」寫的文章「我不氣,但是很痛心」,作者表達他/她對於台灣人民在泛藍與泛綠族群間「心結」的看法。以下摘錄筆者認為極貼切的部份: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台灣就像一艘船,我們是船上的人,我們當然可以決定船要開向哪兒,可是面對茫茫大海,可能會發生、不知何時會發生的詭譎天氣以及海象,充滿了不確定、充滿了不安。因為不確定而帶來的不安和焦慮本就讓人無法放心、無法感覺安定,而現在,船上藍綠兩群互不信任、成見甚深的人對船要開向哪裡似乎找不到共識,使得不安和焦慮更強烈,而這種負面情緒又在無法溝通、或有溝沒有通的狀況下,更加深彼此的不信任以及先入為主的想法。

因為不信任、因為雙方成見已深,使得「互相對話、彼此瞭解,而後透過溝通達成共識」的機會和空間越來越小。沒有對話、沒有瞭解,對立只會持續。一個小小的台灣島,時常瀰漫著這種「對立、不信任」的氛圍,「只問立場不問是非」、「非我即敵」,一有事發生便「親痛仇快」...別人(根)本不需要武力攻擊我們,我們早已因為內訌,損耗了能量、潰散了民心—給了外人挑撥分化的機會、為自己邁向沈淪埋下伏筆。」

文中作者描述藍綠族群因成見衍生的不信任與對立情緒,以及作者的對這現象的殷切關懷與期許;細觀此文,其實這文章本身也充滿了情緒,而這份情緒叫「擔憂」,對台灣這片土地未來的擔憂。筆者個人並不認識作者,只是定睛一看,是2008年11月的文章(本文以陳雲林訪台事件為背景起頭);2019年的現在,許多人看這文章,還可能仍有和”初心”同樣的感受,台灣在這方面的情況似乎沒怎麼變,這現象甚至可以往前推至更早的時間起點。換句話說,長時間的時光過去,台灣民眾一直在相同的藍綠對立負面情緒現象中停留。

V軍人年改進入深水區,立法院國防委員會9日進入逐條審議時,藍委衝向主席台,藍綠立委對峙。(顏麟宇攝).JPG
作者認為,即便度過了漫長時間的時光,台灣民眾一直在相同的藍綠對立負面情緒現象中停留。圖為年金改革時藍綠立委對峙。(資料照,顏麟宇攝)

台灣需要民間的對話與情緒和解。這十多年期間,政界學界曾有許多人士呼籲政黨和解與合作;根據媒體的整理,歷任民選總統也都曾經邀請朝野對話。這些的確都是政府及政黨高層人志需要努力的議題。但筆者認為,藍綠和解更重要的對象,是廣大的台灣人民;民眾心中的情緒,與多年對立產生的傷痕,才是更需要被重視。如果在過去幾年中,兩岸人民之間能夠建構民間的對談與交流,我們自己台灣民眾之間為何不可呢?台灣民眾自己的對話與交流其實更為重要。

筆者建議,台灣需要創造民眾參與的優質『藍綠交流平台』,接納不同的聲音。對立源自於不了解;唯有正視問題,才有機會找到解方。創造平台,針對重要議題,正視不同想法與理念,大家就個別的不同立場理性陳述。例如,就特定時事或專業議題,舉辦『藍綠交流會』、『座談會』或『研討會』討論,邀請專家學者及不同理念的民眾共同參與;民眾學習在平台上,理性提出自己的觀點,也聆聽不同的想法。這種由下而起的自發力量,除了能有助於民眾對於現況的理解,為台灣社會帶來較多的安全感與安定感,平台達成的共識與建議,或許亦更有助於政府及政黨的運作與決策。此外,各政黨若能夠更開放、透明與包容,能更有助於民眾了解該政黨作為背後的動機與考量。最終大家很可能會發現,也許觀點不同、看法不同,但原來其實每個人的出發點都是為了這片土地好。

多元的想法與聲音,是民主體制中最彌足珍貴的。我們台灣擁有全亞洲最好的民主體制,但是擁有機制的芻型後,如何能夠更好地提升民主體制的內涵與素質並善用它,這過程卻是須要進一步學習的;台灣現今最需要的,也許就是找到大家如何共同學習與進步的方法。歷史之棒,代代相傳。台灣的民主體制由前人努力而來,得之不易;而這一代台灣人的任務,也許就是想辦法讓好不容易建立的民主機制能夠更順暢優質地運作、發揮更好的功能。

*作者為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