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坤良專欄:神聖的世俗─大稻埕的城隍變月老

2015-10-29 06:20

? 人氣

大稻埕霞海城隍廟,幾乎成了月老廟。(顏麟宇攝)

大稻埕霞海城隍廟,幾乎成了月老廟。(顏麟宇攝)

台北的新舊聚落街衢,很少有像大稻埕一樣,在不同時空皆具無限的魅力。這個瀕臨淡水河的聚落,日本時代稱作永樂町,不過很多人沿襲日治前稱南街、中街、北街的習慣,後來在今延平北路一帶又分出了太平町。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戰後大稻埕這條有華麗建築的狹窄道路改名迪化街,這是國民黨政府讓台灣再中國化的一個步驟,把有秋海棠形狀的老中華民國地圖鋪放在台北市區的街道上,也算是另一種型式的插旗吧!依照它的街道改名原則,大稻埕到大龍峒一帶是中國西部各省縣市,除了重慶屬西南,長安在陝西,其餘多歸屬西北或塞北省市縣,迪化、哈密、歸綏、承德、安西、涼州、西寧、寧夏皆是。我年少時期迪化街的印象就是蠻荒之地的西北邊疆,一個烏魯木齊的地方,很難想像這裡曾經是全台第一富庶的河濱城市。

大稻埕或迪化街迷人處在於它的歷史與空間,以及發生在這裡的人、事、物。從清咸豐三年(1853),同屬泉州府的三邑(晉江惠安南安)人與同安人在艋舺發生頂下郊分類械鬥,頂郊的三邑人掠過聲稱「中立」的安溪人清水祖師廟,擊敗以八甲庄霞海城隍為大本營的下郊同安人。霞海城隍廟被焚毀,同安人護著城隍香火退到大稻埕,沿著淡水河,闢建店屋,並蓋廟祭祀,開啟了大稻埕的黃金年代。

大稻埕街景。(顏麟宇攝)
大稻埕街景。(顏麟宇攝)

在十九世紀末期至二十世紀前期,永樂町、太平町是台北經濟繁華、人文薈萃的地方,也是美術、文學、戲劇、電影與文化運動的緣起地。在大稻埕的移民史與文化史中,居關鍵地位的霞海城隍廟則是庶民文化、信仰與娛樂中心。「迎城隍」是全台灣最熱鬧的慶典之一,有「五月十三人看人」之說,一九六六年流行的台語歌曲《台北迎城隍》反映了祭典的繁榮現象。

一九四五年五月三十一日──日本無條件投降前兩個多月,台北遭受以美軍為主力的同盟國軍機最大規模的轟炸,城內官民建築被炸燬,並造成三千多民眾當場死亡,傷者難以計數。台灣總督府、龍山寺、座落今日民生西路的大稻埕天主堂(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台灣鐵道飯店、第一座台灣人劇場「新舞台」皆受重創,倒是大稻埕霞海城廟附近安然無恙。父老傳說,盟軍轟炸台北當日清晨,有人看見一個白髮老翁在霞海城隍廟前走來走去,似乎是城隍爺顯聖,避免境內子民遭受兵燹之災,言之鑿鑿。這類寺廟傳說經常出現的「靈異」事件,對信徒而言,重點不在它的真偽,而是想像空間。

一九七〇年代至一九八〇年代初是我人生的靈安社時代,幾乎每天進出大稻埕,也經常到霞海城隍廟。這座寺廟面積只有四十六坪大,跟其他基地面積寬廣的大廟相比,算是「小」廟,香火卻始終鼎盛。那個年代進入霞海城隍廟裡仍能感受「咸豐三,講到今(當下,台語音擔)」的神聖與悲壯,嗅不出兒女私情的一絲浪漫。

喜歡這篇文章嗎?

邱坤良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