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一天專欄:多中心化智能社會與金融物聯網(下)

2015-10-29 06:10

? 人氣

當區塊鏈上的植物能付錢要求服務時,金融、法律與科技的邊界要重新定義。(資料來源:Plantoid)

當區塊鏈上的植物能付錢要求服務時,金融、法律與科技的邊界要重新定義。(資料來源:Plantoid)

香港著名經濟學家張五常在其深究合約結構與制度選擇著作《經濟解釋》之中,對高斯定律有很深入的詮釋。簡單的說,個人行為受到私慾與成本驅動,決策時不一定會在乎其行為對其他人或社會的影響。個人行為可能對社會有利卻沒有回報,或是對社會有害卻不見得負起賠償責任。資源的發掘與使用有交易費用,定義有限資源為私有財產,降低了交易費用,從而讓市場應運而起,用高斯的原話:「權利界定是市場交易的必需前奏。」(The delineation of right is an essential prelude to market transactions.)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所謂的高斯定律,原見高斯發表於1960年的論文《社會成本問題》,他引用畜牧與種植的例子,假設有甲乙兩塊相連的土地,甲地養牛,乙地種麥。甲地養的牛跑到乙地吃麥不付錢,傳統概念上會認為政府要管制養牛者(例如抽稅)來補償種麥者。高斯分析:牛吃麥的權利屬於誰?在沒有交易費用的完美世界,若假設吃麥的權利在養牛者,則種麥者會出一個價給養牛者約束牛群,例如蓋ㄧ座欄杆,以降低麥子被牛吃所造成的損害;若直觀地判定麥子是種麥者的私產,則養牛者若認為吃麥有利牛群營養,自然會在有利可圖的前提下,向種麥者購買吃麥的權利,在此一情形下,欄杆興建的位置不變,會落在種麥者的損害與養牛者的增益相等的位置上,這就是高斯定律,又稱「不變定律」(Invariance Theorem),原因是不論產權誰屬,欄杆的位置一樣,不變。

為何高斯定律與金融物聯網技術有關?因為零交易費用的完美世界,是烏何有之邦,在現實世界中不存在。但隨著互聯網與區塊鏈技術的發展,至少在訊息的發掘與傳遞上面,交易費用大幅降低。以比特幣為例,若不考慮對法定貨幣的匯率波動,透過互聯網傳輸價值的邊際成本近似於零,這讓許多在既有金融體系及法律框架下無法實現的資源組織型態(例如Plantoid)有可能實現。我們完全可以想像一個線上遊戲,有數位麥田與電子牛,玩家分別扮演養牛者與種麥者的角色,在虛擬世界中劃界談判,以多中心化自治體(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DAO)的組織型態,在競爭下追求利益極大化。一旦金融物聯網與現實世界透過互聯網與區塊鏈技術實現了虛實整合,這個思想實驗完全有可能成爲未來社會調動資源、分配收益的模式。若這樣的世界成真,公司的地位將會如何轉變?

張五常曾經舉出另一個似淺實深的擦鞋童的例子來闡釋交易費用與公司的本質。 1969年張五常返港度假,在街旁讓一擦鞋童擦皮鞋,講好是一元港幣。擦鞋童剛開始擦右鞋,另一位擦鞋童走過來,開始擦左鞋。張問:「怎樣算錢呀?」其中一位擦鞋童說:「一人五角。」張發現這兩位互不相識,頓然領悟:這就是高斯所說的市場了。這個例子的延伸,是另一次張應邀做某大學經濟系助理教授升等評審委員,該助理教授研究的是經濟學上很常見的投入與產出分析。輪到張時他簡單提問:昨天在街上遇到一名擦鞋童,他把我的皮鞋擦亮後我給他一塊錢,這一塊錢究竟是買擦鞋童的勞力投入還是皮鞋的光澤產出?據說該助理教授頓時被問倒,升等受挫。

喜歡這篇文章嗎?

胡一天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