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選人還是選黨? 小選民對於民主的幻想

2018-11-03 05:30

? 人氣

年底選舉即將來臨,社會常說「選黨不選人」,作者認為,難道當政黨能夠做到讓選民都能夠成熟理智地「選黨不選人」,就是民主發展的極致?(資料照,柯承惠攝)

年底選舉即將來臨,社會常說「選黨不選人」,作者認為,難道當政黨能夠做到讓選民都能夠成熟理智地「選黨不選人」,就是民主發展的極致?(資料照,柯承惠攝)

每當選舉將至,候選人間互噴的戲碼,已經是台灣人慣以為常的文化風俗之一。但隨著選民對大環境和政治時局的厭倦和不信任,候選人也必須絞盡腦汁端出新的選舉菜色。選民世代更替,網路媒體、資訊網來的紛亂和發達,讓以往俗稱的「基本盤」、「鐵票倉」也風雨飄搖。掛著藍綠大旗躺著選的時代已過,候選人更多的時候是必須自立自強,塑造獨立於黨派色彩之外的個人魅力,甚至能「母雞帶小雞」,以個人魅力拉抬黨派裡其他政治人物的聲勢。而選舉口水也招招往政治人物個人上噴,作為民主政治中最重要角色的政黨,居然在一次一次的選舉考驗中漸失舞台。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原因有很多,政黨畢竟背負著太多的歷史包袱,而歷史上好的一面往往不會有人記得,壞的一面則總是歷久彌新。政黨之所以存在的理由,還是我們相信某些政治上的「價值」或者「原則」凌駕於個人魅力之上。當政黨能夠做到使選民完全信任,也就是選民能夠真正「選黨不選人」的時刻――不論政黨所推薦為何人,都只是一個執行政黨原則的代理者,而非憑著個人好惡、個人才華、個人才智來管理眾人的「英雄」。若選民還是對政黨,甚至整個國家、政治和社會無法信任,內心充滿憂懼以及不確定,就會產生一種幻想――期盼「英雄」橫空出世,三兩下斬奸除惡,解決亂象。然後這種幻想就會投射在一個人物形象上,而這也成了選舉時期,政治人物必須卯足全力扮演出來的角色。

但話又說回來,難道當政黨能夠做到讓選民都能夠成熟理智地「選黨不選人」,就是民主發展的極致?不分區立委、政黨票的意義即在維護政黨在民主政治中的重要性。然而民主進程發展至今,全世界尚無一個可稱毫無貪汙、毫無腐敗、毫無缺點的偉大政黨出現,倒是偉人、聖人,甚至超人出了不少。可見個人品牌經營可能還是比政黨經營要容易。畢竟在這個時代,「一朝入黨,終身黨員」的忠貞概念已經非常落伍。今日的選民,皆逐漸以理性,獨立思考的中立(騎牆)份子為榮。甚至許多選民樂於支持獨立小黨,並不是因為認為小黨的價值或理念比較好,純粹就是看膩了老戲,想換換花樣,或是對於大黨爛在哪已經聽了很多,小黨至少還有一些新鮮未知;甚至因為票投小黨,可能比較不會引發大型災難,所以不會在投了之後太後悔。

挪威政壇近期經歷一個小黨引發之「民主危機」。原因是一個只有約4%選民支持[1]的小黨「基督教民眾黨(Kristelig Folkeparti)」,原本政治色彩中立偏右,但其對於要選哪一邊站搖擺不定,最後居然成為左右兩大政黨派系必須拉攏結盟,以成為內閣多數黨的關鍵少數。於是乎,4%選民支持的小小黨,在這樣民主制度的陰錯陽差下,一夕之間成為最有權力決定國家政治走向的政黨。也就是說,以多數決為基礎的民主,最後居然是讓一個得票少得可憐的小黨作最終決定,為了這個重大的決定,基督教民眾黨黨魁啟動了黨內公投,讓全體黨員決定究竟黨要走左還是走右。這讓全國大部分的大黨支持者相當不滿――當初說好的全民大選是選心酸的嗎?

有人直言:「這就是民主!」畢竟民主也只是一種人類的發明,凡是人類的產物,總是會充滿各種缺點。當我們選擇了民主,就代表了我們選擇了概括接受民主制度的利與弊。包括民主並不是一個設計來讓每個人滿意的制度,而是盡可能在公平和公義的理念下達成妥協的制度。這讓我們想到在2016年川普當選美國總統那一夜,CNN在內許多選前瘋狂唱衰川普的媒體們,為了挽回最後顏面,紛紛板起臉來深度探討美國的選舉人票制度,是如何讓川普以實際選票較少的情況下,得到最後的勝利。

我們經常會以「進程」這樣的眼光衡量民主發展,所以會產生一種認為民主終會「成熟」的誤會。所謂成熟的民主,其實就是一種「看開」的民主,就是不管今天最後誰是制度下選舉的勝利者,作為選民的都只能坦然接受結果,然後心中默默地想著一定是其他人太幼稚。

[1] 台灣的政黨票制度規定,只有在政黨票超過5%才能獲得不分區立委席次。4%的得票率相當於台灣2016年選舉中的新黨。

*作者為小選民 / 自由撰稿人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