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二共識」業已被大陸定位為兩岸關係的通關密碼,在其基礎上大陸同馬英九政府在八年內簽訂ECFA協定以及達成兩岸領導人會面,兩岸關係的和平狀態得以一度穩定,而當下兩岸互動的關鍵障礙,即在於民進黨政府拒絕接受「九二共識」這一交流對話的前提條件。
學界與輿論界對「九二共識」的來源、脈絡、發展,及其內涵與外延的解讀與討論已更僕難數,這部分系由於「九二共識」本身所繫之「九二會談」進程的曲折難解,部分系於「九二共識」內涵的關於雙方法理關係的糾葛不清,亦部分系於不少人士對「九二共識」之理解一再加註乃至各表。其在學理分析上業已呈現出複雜難解之狀態,遑論輿論對其的各自闡述,使得其當下處於嚴重的語義超載中,難以被缺乏學理基礎與分析能力的一般台灣民眾接受並作簡易的理解。實際上,對「九二共識」不必糾纏於其複雜的歷史脈絡、學理內涵、政治運作與語義聯想,將其視作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通關密碼之意義性事實即可,而不必多問其他,繼而在接受的基礎上,為對此四個字的各自表述留出空間。
可援引關係的比附概念理解「九二共識」的脈絡,以生活場景的關係譬喻達致對其粗淺的脈絡理解。假定,有一男一女參與相親,在彼此的第一場相親見面會上提出了各自的期望,但在客觀上磨合地不盡如人意,第一次見面沒有達致一見鍾情的結果;未料到的是,彼此在餘下的時光裡關係曲折發展,乃至步入熱戀,此第一次相逢的見面便被賦予了無比的意義加持,認為是二人世界得以開展的關係原點;非此第一次的相遇,不能進展到之後的愛意綿綿,而這一初見也得以理想化;戀愛的進程總是曲折起伏的,但無論情況怎麼變動,兩者關係的好壞,均取決於如何定性這第一次的相遇;如果在基本面上肯定這第一次的相遇,認為是上蒼賦予的美好相逢,儘管其在現實性上沒有圓滿,雙方的關係總有向好發展的可能,但如果徑直否定這第一次相遇的美好性,或許是不具備發展情感所需之誠懇的。當下兩岸關係中的疑難處可以簡單比喻為,此段關係中的一方,以是否珍惜此第一次相遇的美好,作為檢驗另一方發展情感關係的試金石,另一方面則無需多花言巧語,只要真誠地接納對初見之美好的定性,關係互動即可轉圜。
「九二共識」作為兩岸官方授權下的第一次事務性會談成果,某種程度上,即兩人之間初見之意義濃縮的象徵,不論其之後的語義是如何之複雜,接納初見之美好、承認初見之意義性事實,主體間的關係便迎刃而解,此四字業已成為單純的雙邊關係進展之「通關密碼」。
而當下對「九二共識」的諸多疑難可以由此場景引申比附來理解:其一,民進黨聲稱據一九九二年雙方往來文件證明不存在「九二共識」,追溯「九二共識」的歷史脈絡。當「九二共識」的成形非單純的一次性事實,而是在長期互動中累積形成的意義性事實,「九二共識」達成之單純歷史情境,只是詮釋「九二共識」本身意義之一小環節。引申比附為男女雙方的初次見面,可以說實非圓滿,但重要的是雙方關係在之後的曲折發展,以及在步入熱戀後賦予此初見以美好意義,初見並非作為一次性的歷史事實得到定位,而是作為關係互動中所累積的關於情感向好的意義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