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杰倫最近在台北大巨蛋的演唱會高潮不斷,江蕙、動力火車、五月天、張惠妹相繼登台擔任嘉賓,唯一可惜的是周杰倫沒有想到請出剛剛離去的劉家昌擔任貴賓(Posthumous Guest Star)。我們不知周杰倫對人工智慧(AI)的態度如何,但能夠讓劉家昌虛擬和周杰倫同台絕對能代表華人音樂的盛世和傳承。
除了可以讓劉家昌重現,AI可以幫音樂和影視產業做的事情還有很多,從歌曲和歌詞的生成、腳本生成到視覺特效設計,AI的引入不僅縮短了製作時間,還降低了生產成本。但這些進步也引起對音樂和影視從業人員生存權益的深切擔憂,去年好萊塢編劇工會與演員工會的同步罷工,顯示了AI在音樂和影視製作中的潛在威脅。這場史無前例的抗爭並不僅是針對資方剝削,而是對科技如何可以公平且合理地運用的廣泛探討。
編劇工會與資方達成的新協約中,對AI的使用進行了詳細規範,包括不得強迫使用AI、AI不得與人類共享創作權益等。這些條款表面上緩解了AI對創作者權益的威脅,但也暗示了一種新的競爭格局:AI創作與人類創作的競爭。問題的核心,不僅在於技術本身,更在如品質、節省成本與人類權益之間的平衡。
AI雖然在視覺特效和數據驅動分析中表現卓越,但它在情感敘事和人性化故事中仍有很多不足。音樂和影視作品的核心在於能引發觀眾共鳴的旋律、故事與角色,而這些往往需要創作者的個人經驗與洞察力,AI或許可以生成精美的視覺效果,但無法顯現角色間細膩的情感張力。
所以音樂和影視創作者們的角色並未因AI的出現而消失,反而變得更加重要。他們需要運用自己的才華與專業,將AI生成的概念性創意,轉化為富有生命力的藝術表現。
AI的崛起也加劇了串流時代的勞資矛盾,串流平台縮短了影集製作的時間與集數,並藉由數據控制,壓縮了編劇和演員的收益。編劇被迫以低薪完成影集的框架設計,這些框架卻可能淪為資方AI的「題材庫」,編劇只收取了初期的微薄收益。
音樂和影視產業的AI問題超越了單一產業的利益爭奪,而是一場針對科技應用的全球性討論。AI無疑是一種極具潛力的工具,但它的應用應服務於人,而非反過來成為資本壓迫勞工的武器。好萊塢編劇工會與演員工會的抗爭,為其他產業樹立了典範,即如何在科技發展的浪潮中守護人類的價值與尊嚴。
對於音樂和影視產業而言,未來的解決之道應該包括建立透明的收益分配機制、強化從業人員工會組織、促進人類與AI的協作、推動AI教育與再訓練等等。
AI的出現並非音樂和影視產業的末日, AI是一場重新定義創作者角色與權益的契機。周杰倫的演唱會仍是人潮爆滿,表演和創作者的價值無可取代,而科技只有在人類掌控下才能真正造福社會。
*作者為台北商業大學前校長/叡揚資訊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