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忠偉觀點:中華民國國軍正步形制淺說

2018-10-07 07:00

? 人氣

2003年國軍以「健康因素」廢除了閱兵典禮中的踢正步,儘管隨後長庚醫院研究踢正步不影響健康,但卻沒辦法從歷史當中復活。(作者提供)

2003年國軍以「健康因素」廢除了閱兵典禮中的踢正步,儘管隨後長庚醫院研究踢正步不影響健康,但卻沒辦法從歷史當中復活。(作者提供)

國軍「正步」源於普魯士陸軍操點「鵝步式」

近代正步形式來自歐洲,最早可以在普魯士腓特烈․威廉一世(Friedrich Wilhelm I,1688~1740)軍隊裡的閱兵式中看到(也有一說是來自拿破崙的法軍,之後在德國人手上發揚光大)。因此「踢正步」就是從十九世紀德軍前身的普魯士陸軍操典之「鵝步式」改良而來,所以「正步」的英文名稱就叫「Goose Steps」,即鵝步之意;它代表的是士兵邁出的步伐就像一隻抬頭挺胸的鵝在走路──雙腳膝蓋不打彎──那樣威風八面的抬頭前進。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1895年12月16日,袁世凱(1859~1916)奉命在天津小站訓練新軍(原名定武軍,後改為新建陸軍)時,正步就由他所聘請的德國顧問帶進了中國。早期新軍單兵基本教練標準課目中有關「步法」的訓練可以分成──「便步」、「跑步」、「慢步」、「正步」4種,各種訓練都表現出時間對身體的規訓作用,它不但規定每步應行的距離,每分鐘應行多少步也有明確規定(註一)。其中有關正步的部分包括了「慢步」與「正步」兩種。慢步就是將正步放慢,每分鐘只走60(64)步。正步則是將慢步加快到每分鐘114步,步長(幅)75~80公分。另外為了訓練走好慢步,因此慢步教練又細分為──分解動作(清末稱「帶數慢步法」)與連續動作(「不帶數慢步法」)。分解動作的「帶數慢步法」,到了民國初年,就成了大名鼎鼎的「撥慢步」,這也是當時正步教練的基本訓練。

其實就閱兵的外在表現來看,手持輕兵器之地面武裝部隊依照一定的節奏整齊邁大步向前行進(分列式),腳在落地時也同時發出的巨大聲響,整齊劃一的動作,不但可以表現軍隊訓練的嚴格以及軍紀之嚴肅,也可以向來賓或是敵方展現軍威。而在民初以步兵交戰為主的時期,練「正步(撥慢步)」還有訓練腿力與體力的附加功能。北洋時期的《訓練操法詳晰圖說》就指出,撥慢步的功用,在於「以增骽(同「腿」字)腳之力,俾行軍對敵時改換便步易於耐久」,所以「平時宜常操練」。只是這個撥慢步的訓練最後因為流於形式,因此國軍在民國17年(1928年)頒布的《步兵操典新草案》,就明令廢止「撥慢步」,只規定「正步」:

「第四十條:正步一步之長,自前足跟至後足跟,以七十五生的為基準,其速度一分鐘以一百一十四步為基準…欲使走正步,下口令如左。開步-走。左腿稍提起,腳向前出,至距右足七十五生的之處,一步伸直,一面抵地,體重即全移於此足之上。同時右足離地,亦如上法,逐次前進,頭宜保持正直,兩臂自然擺動。」(註二)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賈忠偉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