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筱淇觀點:是否應還稅於民?傾聽民意就有答案

2022-12-29 07:00

? 人氣

財政部代理部長阮清華。(資料照,顏麟宇攝)

財政部代理部長阮清華。(資料照,顏麟宇攝)

最近還稅於民的論點掀起廣泛討論,支持還稅於民的人認為,民眾過苦日子,政府理應苦民所苦,應效法美國、新加坡、香港的做法,將超徵的稅收直接還給人民。反對的人則認為,應將超徵稅收用於還債,填補不斷擴大的財務黑洞。根據預算法59條規定,稅收超徵應一律繳庫不得挪用,因此,超徵的稅收依法可還稅於民或還債,首先必須解決的,就是適法性的問題。無論是法源、超徵原因或超徵稅收用途,財政部應該儘速通盤檢討,負起責任儘速向全民說明,而非將此稅收超徵用途歸納為歲出預算,直接將球拋給主計總處去面對。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中央稅收超徵已持續多年,從2014年到2021年已超徵新台幣1兆1035億元,2022年超徵高達4500億元,如此實非正常現象。稅收超徵多年,表示財政部的稅收預測機制失算,究竟是因為預算短估?稅制調整?或是經濟成長率預估失準?還有,這1兆1035億元超徵的稅收都全部繳入國庫還是用於還債?以上種種疑問,至今仍未看到財政部的明確解釋。放眼即將到來的2023年,國發會的景氣對策信號已直接盪落至低迷的藍燈,大環境景氣預測普遍看壞,財政部當然也認知到台灣將面臨經濟衰退,然而,看不出財政部是否有為未來的稅收短差預作準備,可能因此受影響的政務推動及風險,難道只能靠繼續舉債因應?

台灣老百姓的日子過得如何?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資料,2022年台灣經濟成長率為3.06%,2023年為2.75%,中經院報告中,台灣經濟成長率連續4年超過3%,然而這幾年來民眾實際的生活感受,透過客觀數字即可得知。台灣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在去年2021年飆破2%的通膨警戒線,中研院預估2022年台灣CPI年增率為3.01%,主計總處也將今年CPI年增率再上修到2.94%。眾所皆知,疫情、烏俄戰爭、供應鏈斷鍊、缺工缺料、新台幣貶值等現象,造成各種民生物資齊漲、通膨加速惡化,台灣17項重要民生物資平均年漲5.25%,為近8年來最大漲幅,食物類(如:蛋、肉、乳類、水產品)漲4.12%,居住類(如:家庭用品和房租)漲2.35%,外食費大漲5.81%更創下13年來新高,2021年營造物價指數從109.73飆到121.72,營造工程的物價指數過去兩年大幅飆漲近2成,是近14年以來漲幅最大且最快,僅次於2008年金融海嘯,營建成本升高也因此推高房價及房租,使得民眾荷包更加吃緊。

數字會說話,民眾的生活越來越不好過,龐大經濟壓力不是靠短期的縮衣節食可以解決,若長期持續下去,可能會引發無數難解的社會問題,需要耗費更多社會成本及資源來解決。雖然僅靠單一次的還稅於民措施,並無法解決台灣的通膨問題及經濟衰退,但根據新加坡國立大學之前的研究結果,政府每還給民眾1塊錢,將可帶動0.8元的消費,政府還稅於民,對於民眾來說,可得到實質又直接的經濟助益,對政府而言,可藉此促進消費,往面臨經濟衰退的消費市場注入一道活水。由此看來,還稅於民,當還則還,期盼中央政府能以民意為依歸,儘速召集相關部會,在合法的前提下將超徵的稅收妥善運用,尤其是發放的方式,應直接以現金全民普發,無須增加紙券印製或耗費民眾時間成本。最重要的是,中央政府應避免一再超徵稅收,透過改革稅制來實踐分配正義,並建立未來若超徵時的因應機制,真正「取之於民,用之於民」。

*作者為逢甲大學商學院兼任助理教授、台中市政府前顧問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