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撒幣拚選戰?要「還稅於民」請給個好理由

2022-12-27 07:20

? 人氣

稅收超徵,財政部代理部長阮清華被追問是否要「還稅於民」。(資料照片,顏麟宇攝)

稅收超徵,財政部代理部長阮清華被追問是否要「還稅於民」。(資料照片,顏麟宇攝)

最近有關今年政府稅收預估將超徵4500億元,各界對是否要「還稅於民」、或再發N倍券的討論不少,不過,專業與審慎之道應該是:先別急著撒幣發錢,多觀察一下,因為明年經濟表現預測偏向低迷,應該多留糧草準備過冬,就算最後民粹戰勝一切決定撒幣發錢,也請找個正確的好理由。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根據財政部日前公布的數字,今年前11月全國賦稅收入初步統計,累計實徵淨額3兆797億元,已比在原來編列預算時預估的全年稅收多出3554億元,到年底時全年超徵稅收預估達4500億元,超徵的主要項目與金額是營所稅超徵2837、綜所稅超徵約910億元、營業稅超徵約805億元。

這筆錢確實非常龐大,幾乎占原先總預算的16%左右了,從立院到民間,「還稅於民」的聲音不小、理由也多,只是這些理由多半沒太大道理、甚或完全錯誤。

有一種要求「還稅於民」的理由是認為:既然「多收」了,當然要退還給民眾,有些甚至認為這筆錢是政府的「不當得利」才超收。這些當然是錯誤的看法。其實稅收到底是「超徵」還是「短徵」,純粹是拿實際徵收到的金額,與編列預算時,財政部預測的稅收金額比較,是比預測值多(超徵)還是少(短徵)。

而實收與預測會有出入實屬必然,一來任何預測絕對不可能百分之百準確,二來經濟表現好壞、股市冷熱、企業盈虧,都會影響稅收,三來財政部預估時態度的保守或「進取」,都會影響超徵或短徵及金額高低。

因此,認為政府多收了錢、甚至有「不當得利」而該「還稅於民」的理法,顯然不能成立。

更何況,所謂的當年度稅收「超徵」多少多少,是否能代表政府財政有盈餘,還有待斟酌,因為超徵或短徵的比較基礎在年度預算稅收數字,但如考慮支出與特別預算後,很可能結果還是赤字預算,而今年情況正是如此。蔡政府是歷任政府中最愛特別預算的政府,至今先後已提出12項、總金額超過2兆元的特別預算案。因此,不要看到「超徵」4500億元,就以為今年有大筆的財政盈餘,可以慷慨的撒幣發錢。

甚至即使年度出現財政盈餘,是否應「還稅於民」、發錢給大家,猶有再討論的空間,因為政府負債仍多,今年12月中央政府的債務餘額為5.7兆,平均每個人負債24.6萬元,財政有盈餘時先還債、減輕債務負擔才是正道。

眼光放長點看,所謂的「超徵」稅收更不該隨意發放浪費,因為擺在眼前的是:明年經濟惡化,多留點柴火、籌碼,準備因應經濟下滑,有其必要。根據IMF的預測,明年全球經濟會走低,美國、中國、歐盟等3大經濟體都可能延續今年走低情況,特別是歐洲面臨衰退風險,IMF以經濟的「至暗時刻」形容可能的情況。

台灣經濟同樣面臨下滑風險,目前出口已連續3個月衰退,各家智庫對明年成長率的預測值都在2%多、低於今年的3%,製造業無薪假人數開始上揚,別忘了,為了因應疫情與其帶來的經濟衝擊,防疫與發放紓困金、N倍券等,就花掉近9千億。多留點籌碼準備因應明年的經濟惡化,應有其必要;再想想,蔡政府還有多少軍事、購武需要與支出,這筆超徵的錢就更該審慎對待。

對撒幣發錢「還稅於民」的呼聲,目前財政部還能站在專業立場「挺住」,但政治邏輯時常是政客的政治與選票需要,勝過專業與國家財政需要;但如果蔡政府最後向民粹低頭、決定要撒幣發錢,也請找個好理由、發得專業一點,名嘴網紅那種不發錢「跟人民斤斤計較會丟掉政權」的理由,實在相當低劣,不僅不該用,想都不該想;而如果除此之外找不到好理由與必要性來發錢,那就別發了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