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高教「併購」加速度展開,恐最終半數需退場

2022-05-31 07:20

? 人氣

高教淘汰賽加速且更激烈,無法改善辦學者很難逃退場下場。圖為去年停辦的嘉縣稻江管理學院(圖/維基百科)

高教淘汰賽加速且更激烈,無法改善辦學者很難逃退場下場。圖為去年停辦的嘉縣稻江管理學院(圖/維基百科)

近來2個事件,再次凸顯台灣高教冰河期正是方興未艾,未來類似事件還會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生,這種慘烈的兼併與淘汰,會一直進行到最後達到「供需平衡」為止,屆時,台灣現有的大專院校,應該已去其半矣!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位在新北市的華夏科大,上周因有台灣科技大學學生會在臉書發文指說,「本校擬依退場條例接收華夏科大」,因而讓華夏科大要被台科大合併的消息傳出。另一個事件是位於南投草屯的南開科大要將學校「捐給」暨南大學。

華夏科大是否認此傳聞,強調並無退場或讓台科大合併之事,但校方發言管道提到「其實校方積極爭取合作的學校為台北醫學大學,校內高達7成教師都支持和北醫合併」,而且教育部長潘文忠也說,「雙方仍在溝通,目前華夏科大還未提董事會及校務會議討論」,不論最後花落誰家,華夏科大要退場一事當無疑義。至於南開併入暨大則已由校方證實,準備以「捐贈→承接」合併,所差的只是正式的行程程序─包括校董事會通過、教育部核准等。

從某個觀點來看,華夏科大與南開科大,最後能被某一國立大學「吃下來」,已經算是不錯的結果。根據教育部的標準,那些招生註冊率低、辦學不佳的學校,必須被列入「觀察名單」,財務與招生、辦學情況差一點的要列為「預警學校」,情況更糟糕的要列為「專案輔導學校」,這些辦學、招生、財務狀況都不佳的學校,很可能連想被其它情況較佳的大學「合併」(其實是被吃掉)的機會,都未必有─而且未來會越來越難有機會。

原因應該大部份人都已「耳熟能詳」:高教擴張浮濫加少子化。以供給面而言,30年前教改與擴增高教、一縣市一大學、讓更多人念大學、高等教育更普及等,非常有理想、也不能說理念上有錯,但所謂的大學( 或是說大專院校)一口氣從三、四十家增為169家,供給是以數倍的量大幅增加。

以需求而言,就是少子化重創高教;早年每年新生兒超過40萬人,但1983年後開始掉到每年30幾萬人,接著就是重力加速度的下跌:1998年首次跌破30萬到27萬,2005年再到20.5萬人,20年左右新生兒數就腰斬。事實上在高教開始大舉擴張時,少子化跡象已現,只是當年沒有任何人可預見到少子化會如此快速且劇烈的展開─近年新生兒人數直接掉到15-18萬人,想靠陸生來台的需求求生,也已絕望了。

因此,高教的供需落差越來越嚴重、招生不足的後段學校的退場壓力越來越大;從2014年開始算,已退場或停招的大專院校就超過10家─高鳳、永達、高美醫專、亞太創意、南榮、稻江、蘭陽、和春、中州…..,另外有2家轉型由其它單位接手避開退場。其它還有數起屬大專院校間的合併,除了少數如陽明、交大合併,有其理念屬「強強併」外,大部份都是「強併弱」,弱者藉著被合併避免了退場的結果,或是「弱弱併」希望藉此「變強一點」。

而值得注意的是:這種退場或合併的淘汰速度,正在加快中,2014年後退場、停招的12家大專院校中,有9家是發生在近2年半;而想尋找到合適的對象,也要早早行動,因為大專院校的合併牽涉到相當高成份的地緣因素─類似這次同在南投的南開科大要捐給暨大、清大併新竹教育大學、屏東教大與屏東商業學院併、高雄3家科大的「3合1」等,手腳太慢者可能最後想找「歸宿」都找不到。

台灣高教的供需失衡已難挽回,沒有任何人、任何辦法能「增生」出滿足供給的學生量,因此只能一直砍供給─就是招生差的學校一直退場,現在還有數十家招生不佳、註冊率低於6成的學校,甚至還可看到低到只有2成的學校,「馬太效應」─凡有的,還要加倍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同樣適用也會出現在高教領域。如果有選擇,大部份學生不會去念註冊率低、退場機率高的學校,因此後段半的學校會越來越弱勢。

面對速度加快又激烈的淘汰賽,政府大概無能回天,只能在退場過程,給學生與教職員多一點保障,特別是學生的受教權。那些註冊率低、數字表現不佳的學校也應有心理準備,及早因應行動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