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紀宇專欄:一位晚節不保、身敗名裂的德國前總理

2022-05-31 06:20

? 人氣

德國前任總理施洛德(Gerhard Schröder),攝於2016年(AP)

德國前任總理施洛德(Gerhard Schröder),攝於2016年(AP)

讀者看到這個標題且莫心驚,本文談的「德國前總理」不是卸任前後廣受揄揚的梅克爾,而是當年被梅克爾擊敗的人——1998至2005年在位的施洛德。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今年3月19日,高齡78歲的施洛德(Gerhard Schröder)遭受二戰之後德國政壇前所未見的羞辱:德國聯邦議院(Bundestag,國會下議院)通過決議,以刪除預算(1年40萬歐元)的方式關閉政府為他設立的辦公室。其實這個辦公室早就人去室空:全體員工在3月1日辭職,包括跟了他20年的幕僚長方克(Albrecht Funk)。

不僅如此,歐洲議會(European Parliament)正考慮對他祭出制裁;他曾經領導的德國社會民主黨(SPD)最快6月中旬就會將他開除黨籍;他被迫退回家鄉漢諾威(Hannover)的「榮譽市民」頭銜,離開從小支持的足球隊「漢諾威96(Hannover 96)」的董事會。

從「德國前總理」淪為俄羅斯能源業者的頭號說客

2003年,德國時任總理施洛德(Gerhard Schroeder)與俄羅斯總統普京(AP)
2003年,德國時任總理施洛德與俄羅斯總統普京(AP)

施洛德並未觸犯任何德國法律,也沒有鬧出任何醜聞。但他的晚節不保、身敗名裂完全不值得同情,完全是咎由自取。多年來,他最顯著的身分早已不是「德國前總理」,而是俄羅斯能源業者的頭號說客;去年底至今,俄羅斯大軍壓境烏克蘭,他為其侵略罪行與戰爭罪行百般辯解粉飾迴護,始終拒絕譴責他20多年的好朋友——俄羅斯獨裁者戰犯普京(Vladimir Putin)。

支持俄羅斯、贊同侵略行為、透過合法方式靠俄羅斯發大財,都是個人自由、個人選擇,他人無可厚非。但是打著「前政府領導人」旗號幹這些勾當,一個先進民主國家可以容許嗎?多年來,施洛德一再測試德國政府與社會的底線,這回終於踢到鐵板。

年輕時的德國前任總理施洛德(Gerhard Schröder)(Otto Stender@Wikipedia / CC BY-SA 4.0)
年輕時的德國前任總理施洛德(Otto Stender@Wikipedia / CC BY-SA 4.0)

出身清寒勞工家庭,擊敗政壇巨人柯爾

施洛德生於1944年4月,出身清寒勞工家庭,父親死於二戰,半工半讀唸完法學院,當上律師,從下薩克森邦(Niedersachse)政壇起家,1998年大選擊敗統一德國的政壇巨人柯爾(Helmut Kohl),和綠黨(Die Grünen)結盟執政;2002年驚險連任成功;2005年提前大選,但以些微差距輸給柯爾的得意門生、後來的德國第一位女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

7年總理任期,施洛德做得有聲有色。對內,他大力推動勞動市場改革、社會福利改革,雖然不受民意歡迎,但專家咸認有其必要。這些改革讓他輸掉政權,但是提升了德國經濟的競爭力,從「歐洲經濟病夫」脫胎換骨,繼任者梅克爾也是最大受惠者。

對外,施洛德與法國總統席哈克(Jacques Chirac)通力合作,推動歐洲整合(一體化);打破戰後德國禁忌,參與北約(NATO)在科索沃(Kosovo)與阿富汗的軍事行動,堅定反對美國入侵伊拉克;最後一項政策尤其難能可貴,也是施洛德2002年的關鍵,儘管並未能阻止美國在翌年3月動武。

喜歡這篇文章嗎?

閻紀宇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