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凱思專文:國共鬥爭下的第三條路─儘管只是殘夢一場

2022-02-05 07:10

? 人氣

蔣介石部隊向各戰線出擊,一九四七年三月拿下延安,接著迅速占領華北和東北─在美國援助下,不過此舉違背美國意見─但這卻使國民黨軍備多力分,兵力被綁在城市和鐵路線上。蔣介石急欲以迅疾的出擊結束國共內戰,反倒鑄成大錯。這些戰略敗筆,加上一九四八年後期打決定性的淮海戰役時犯下戰術錯誤,使國民黨輸掉內戰。一九四七年底共軍反擊時,國民黨軍孤立於城市。叛逃猖獗。共軍一九四九年一月拿下天津、北京,四月向南進擊。四月二十三日拿下南京,五月二十七日拿下上海,六月二日拿下青島。六月,共軍兵力已增長至一百五十萬,蔣介石兵力則減為兩百一十萬。國民政府逃到廣州,繼而重慶、成都,一九四九年十二月上旬落腳臺灣─此前,蔣介石已把三十萬大軍、美國人所提供的大部分軍事裝備、政府的所有黃金儲備、北京故宮的許多珍貴文物送到臺灣。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毛澤東。(美聯社)
蔣介石急欲以迅疾的出擊結束國共內戰,反倒鑄成大錯。圖為毛澤東。(資料照,美聯社)

一九四九年,美國政府討論用軍事干預在最後一刻挽救蔣介石的可能性。國務卿艾奇遜(Dean Acheson, 1893-1971)堅決反對。在歐洲,美國堅決圍堵蘇聯。但在亞洲,艾奇遜相信情勢不可相提並論。他在某份報告裡寫道:

連給予中國境內任何尚存的知名反共人士政治支持,恐怕都對我們沒有好處。他們最終很可能成不了氣候,就和南斯拉夫的保王派差不多。反中國共產黨的重要政治勢力,還未露出端倪。那股勢力要經過一段時日才會出現並壯大;但它必然會出現並壯大,因為共黨統治下的中國會孕育出這股勢力,就和蔣介石的國民黨催生出共黨一樣為勢所必然。

但隨著中國落入共黨統治,美國開始暗中運作反毛。美國很快就開始避不表態,既不擁抱中共,也不對抗中共。

共黨打贏國共內戰,毫無疑問出人意料。最初,政府軍兵力為共軍兵力三倍之多,獨占空中武力,擁有威力大大優於對手的坦克和重炮。事實證明毛澤東和中共領導人的戰略極高明,而蔣介石及其將領在戰術、戰略上所犯下的大錯,也讓中共受益良多。中國菁英和老百姓不再如從前那樣支持國民黨政權,也有助於中共得勝。

國民黨領導人接收沿海地區時,指控留在淪陷區受日本統治的企業家、知識分子、為市民表達心聲者通敵,從而失去他們的支持。在東北、中國西南部、新疆之類邊陲地區,國民黨從中央空降大員,要當地行政官員聽命於他們,也把當地菁英推到自己的對立面。戰前支持國民政府的地方菁英,因此不再同情國民黨。管理不當、軍隊和官員貪汙、破紀錄的通膨,一點一滴消耗掉尚餘的民心。蔣介石的部隊和官員前去接收淪陷區,往往把劫掠、貪汙、重創民生的通膨也帶去。中國失控的通膨,主要肇因於持續的財政赤字,而國民政府因應財政赤字的辦法,就只有印鈔票。沒有錯,財政赤字最初是因抗戰頭幾年中國最富庶的幾省落入日本之手而起,八年抗戰和三年內戰又加重了赤字情況。但同樣沒有錯的是,面臨這種險境,國民政府在遏制通膨上著力甚少。反觀共黨所解放的區域,治理較良善,軍隊紀律較佳,共黨溫和的土改計畫更是贏得農村廣大民心。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