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凱思專文:國共鬥爭下的第三條路─儘管只是殘夢一場

2022-02-05 07:10

? 人氣

直至國民黨退出大陸為止,一直都有別的團體針對中國的未來提出其他構想,包括自由派、學生運動派系、地區性組織、祕密會社、教派、乃至國民黨本身的派系。一九四四年改組為政黨、提倡民主路線的中國民主同盟,尤其值得一提。民盟的綱領走第三條路,介於走資本主義路線的國民政府和共產黨之間。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民主同盟的黨綱載明:我們想要結合蘇聯的經濟民主和英美的政治民主,建立中國式民主。一九四五年後的中國人權討論,也很強調經濟權利、社會權利與政治權利之間的密切關係,以及集體權利與個人權利之間的密切關係。周鯨文(1908-1985)批判,政治權利在西方明載於憲法,卻仍有許多人因為經濟不平等或社會不平等而無法行使這些權利。從一九四四至一九四八年,張君勱(1886-1969)發表了數篇談人權的文章。對基本權利頗有保障的一九四六年《中華民國憲法》,就由他主導起草。在這些文章裡,他論證人權觀念是歷史互動的結果,是中國與歐洲跨文化交流的產物。因此,他主張儒家的政治哲學不只和人權觀念毫無牴觸,而且已在歷史長河裡充實了人權觀念。張君勱認為人權是東西方思維彼此錯綜流轉的結果,而且文化流轉不僅未傷害此觀念,反倒促成其改善和成熟。這些投身民主與人權的團體沒有外國支持且不具政治影響力,卻在內戰期間提出令人信服的另一條路。

*作者余凱思(Klaus Mühlhahn),曾任柏林自由大學東亞學系中國歷史與文化教授和該校副校長,現為德國齊柏林大學校長。本文選自作者著作《從清帝國到習近平:中國現代化四百年》(春山出版)

《從清帝國到習近平》上下冊。(春山出版)
《從清帝國到習近平》上下冊。(春山出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