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凱思專文:國共鬥爭下的第三條路─儘管只是殘夢一場

2022-02-05 07:10

? 人氣

在一九四五年的夏天,蘇聯、美國的對華政策都是以建立國共聯合政府為目標。毛澤東對美國猜疑甚深,但又沒把握蘇聯必會支持他,因此歡迎美國居中調解。中共還未準備好再來一戰。甚至在日本投降前,美國官員就在蘇聯同意下嘗試平息國共兩黨爭鬥,希望可以阻止內戰。日本一投降,行事特異的美國駐華大使赫爾利(Patrick J. Hurley, 1883-1963)就認為他能居間促成可長可久的聯合政府。戰後美國的頭一番努力,促成蔣毛於日本投降後不久面對面商談。毛澤東飛往重慶,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七日抵達,同日與蔣介石共進晚餐。這是兩個死對頭二十年來第一次見面。前後六週裡兩人私下晤談多次,往往在蔣介石的庭園裡邊走邊談。幕僚雄心勃勃,積極草擬如何打造民主新中國的構想,提議首先要召開全國性諮詢會議,以為國民大會選舉制定規則,也建議中國所有武裝部隊統歸蔣介石節制。表面上兩人的晤談順利愉快,一九四五年十月十日中華民國國慶日,發表了予人光明希望的聯合聲明,承諾追求「和平、民主、團結、統一」。但雙方的地面部隊繼續往前推進。一九四五年十一月,蔣介石對共軍發動一輪猛攻,所有談判中止。一九四五年十一月下旬,赫爾利心感沮喪突然辭職。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一九四六年國民政府返回南京。同年,美國再度謀求和平的解決之道。總統杜魯門重申美國協助建立「強大、統一、民主中國」的決心,派馬歇爾將軍(1880-1959)使華。馬歇爾是甚受敬重的美國政治家,也是美國於二次大戰打敗德國、日本的最大功臣。馬歇爾的使命是說服蔣毛二人結束敵對、國共合組聯合政府。幾乎整個一九四六年,他都在為此任務而奔走。但該年年中,誰都看得出他的使命不可能達成,因為蔣毛二人明顯都不願放下對對方的惡感和敵意。雙方都無意妥協,一九四六年十月戰事再起。毛澤東開始相信美國力挺國民黨。反美宣傳於焉啟動,指責美國想要宰制中國,把蔣介石說成是美帝的「走狗」。美國的回應是實施武器禁運,並於一九四七年五月後援助蔣介石。蔣介石決定全面開戰,麾下軍隊開始採取攻勢。

中國全面內戰爆發,從一九四七年中期打到一九四九年中期。美蘇互盯著對方,但都未派兵干預。其實,這兩個新興的超級強權互相嚇阻,只要對方也旁觀而不插手,自己就無意派兵入華。看到蘇聯軍隊撤離中國,美國大為放心。蘇聯不曾有過什麼積極的大動作以助共黨打贏內戰,而且幾乎直到內戰結束前一刻都還擔心美國派兵干預。在這個冷戰初起的大環境下,我們能看到一個典型模式:美蘇都避免直接軍事干預,而是武裝其所信賴的代理人、衛星國、盟友,以使衝突的結果有利於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