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劍虹觀點:抗日戰爭VS獨立戰爭

2021-11-21 07:10

? 人氣

《我那遙遠的呼喚》是李立劭導演的最新作品,探討中國遠征軍對當今兩岸還有東南亞族群認同的影響。(照片來源:李立劭導演)

《我那遙遠的呼喚》是李立劭導演的最新作品,探討中國遠征軍對當今兩岸還有東南亞族群認同的影響。(照片來源:李立劭導演)

最近非常榮幸,前往板橋府中15觀賞李立劭導演的最新紀錄片《我那遙遠的呼喚》,內容是以二戰末期中國遠征軍、中國駐印軍反攻緬甸為縮影,探討那複雜的兩岸關係、中日關係、中緬關係、中印關係、日印關係、日緬關係以及印緬關係。到目前為止,我認為海峽兩岸還沒有哪一個導演,在這個紀錄片主題的掌握上能超越李立劭導演的。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筆者與李立劭導演認識多年,他雖然是一個100%的本土台灣藝術家,卻比我認識的多數外省人更關心泰緬議題。過去他曾指導《滇緬游擊隊三部曲》,以超越國共兩黨的視角去探討滇緬邊區游擊隊的歷史,給筆者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這部《我那遙遠的呼喚》,同樣致力於超越同盟國和軸心國的史觀,以極為特別的方式紀念太平洋戰爭爆發80周年,顯得格外有意義。

提到中國遠征軍還有後來的中國駐印軍,身處中華民國的我們首先會想到的是孫立人、廖耀湘、陳誠、衛立煌、霍揆彰、方天、宋希廉、闕漢騫、鍾彬、何紹周、李彌以及黃杰等英雄。他們在美國提供的空中支援、英國提供的後勤支援之下,擊敗了日本王牌部隊第18師團和第56師團,確立了中華民國戰後成為世界四強的地位。

然而這只能稱得上是中華民國,或者同盟國的史觀而已,因為滇緬抗戰或者說整個太平洋戰爭都有「兩面性」存在。一方面,這確實是一場自由世界對抗軍國主義法西斯的反侵略戰爭,日本是納粹德國的同盟國,推行以軍人為主體的集體專制路線,不僅踐踏國民的基本人權,還率先對中國發起侵略戰爭。所以中華民國出兵緬甸,協助英美抵抗日軍,自然是一場不折不扣的反侵略戰爭。

只是當時的中華民國還處於訓政階段,美國則還存在著種族隔離制度,兩個國家從今天的角度來看,都稱不上合格的自由民主。而同盟國陣營當中,爭議最大的當屬英國,還是全球規模最龐大的殖民國家,並且同時對印度還有緬甸實施殖民統治。對於緬甸的民族主義者而言,這就成為了一場抗擊殖民主義的獨立戰爭,身為英國同盟的中華民國在這場戰爭中則絕非「正義」的一方。

印度國民軍領袖鮑斯,未來筆者還將會進一步將他的事蹟介紹給國內讀者。(作者提供)
印度國民軍領袖鮑斯,未來筆者還將會進一步將他的事蹟介紹給國內讀者。(作者提供)

是二戰還是印度內戰?

在紀錄片一開始,介紹前中華民國駐印度武官陳慧興上校致力於保存中華民國駐印軍蘭伽公墓的事蹟時,曾出現印度國民軍(Indian National Army)領袖鮑斯(Subhas Chandra Bose)的雕像,代表今天的印度人民仍追思這位80年前與日軍聯手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獨立「英雄」。他的地位絲毫不會輸給我們所熟知的甘地(Mahatma Gandhi)、尼赫魯(Jawaharlal Nehru)。

筆者第一次得知鮑斯這號人物,是在大學時閱讀了川口開治的漫畫《次元艦隊》,知道他是位與甘地齊名的獨立運動領袖,為了對抗英國不惜與納粹德國還有日本帝國合作。等到2018年造訪新加坡,也就是當年鮑斯組織印度國民軍的大本營時,才知道他追求的不只是印度獨立,同時還期望能打破種姓制度還有男女不平等等印度傳統文化的陋習。

所以在新加坡參觀西樂索砲台(Fort Siloso)參觀鮑斯的事蹟時,筆者印象最深的地方是他的印度國民軍裡面還有大量女兵存在,這個現象即便放在今天的印度都非常少見。回頭看看當年幾乎沒有啟用女兵的日本,怎麼樣都沒有辦法讓筆者把鮑斯與法西斯三個字放在一起,也難怪他在今天的印度都還地位崇高,甚至在新加坡都還有紀念碑。

顯見即便第二次世界大戰在美國、俄羅斯、英國以及海峽兩岸都被視為絕對正確的正義之戰,卻仍然有廣大的灰色地帶存在。日軍啟用印度兵參加對英國的戰爭,英軍同樣延續了鴉片戰爭以來的傳統,大量採用印度兵抵抗日軍。1944年春夏之交的英帕爾戰役(The Battle of Imphal),幾乎成為了印度人殺印度人的內戰。

難怪當陳慧興上校跟印度當地人介紹二戰歷史時,要他們為自己的祖先感到驕傲,因為即便是從同盟國反攻仰光的這個角度來回顧歷史,英軍的主力仍是由印度人組成。今天我們稱呼汪精衛的和平建國軍為「偽軍」,但是從印度人的角度來看,到底幫英軍作戰的第14軍團印度籍官兵是「偽軍」,還是印度國民軍是「偽軍」,恐怕沒有人能答得出來。

抗戰時在66軍特務營擔任排長的蕭煉人,曾為了保護軍長張軫中將的安全,擊斃緬甸奸細一人。(作者提供)
抗戰時在66軍特務營擔任排長的蕭煉人,曾為了保護軍長張軫中將的安全,擊斃緬甸奸細一人。(作者提供)

殺死戴安瀾將軍的元凶

印度國民軍或許沒有機會與中國駐印軍戰鬥,但是他們的存在從某種意義上來看,也等於中華民國與印度兩個國家彼此之間曾經處於交戰狀態過。不過更直接協助日軍對抗國軍的軍隊,則當非由翁山蘇姬的父親,緬甸國父翁山將軍領導的緬甸獨立軍。翁山本為緬甸獨立黨的書記,受到印度獨立運動影響投身緬甸獨立運動,期望能以暴力革命的手段擺脫英國殖民統治。

本來翁山期望到延安爭取中國共產黨的援助,不料他在過境海南島的時候為日本特務機構南機關的鈴木敬司大大佐吸收,與他手下共30名「志士」一起派往花蓮玉里接受叢林作戰訓練。完成在台灣的訓練後,他們被派回緬甸,號召獨立運動人士組織緬甸獨立軍,於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配合從泰國打進來的日軍一起「解放」祖國。

這就讓人數10,000人到12,000人的緬甸獨立軍,難以避免的與中國遠征軍爆發衝突,事實上蔣中正已在1942年3月3日發表的《指示國軍入緬作戰要領》中告誡入緬國軍:「緬甸之黨派大多親日,日寇在緬之政治工作為時已久,故我對緬黨派應特別注意,對親日之愛國黨研究如何可以使其改正觀念,而為我軍之助。尊重緬人風俗,入國問禁,入境問俗,俗之所惡不可犯。」

然而緬甸人的民族情緒,絕對不是蔣中正要求國軍導正軍紀就能消除的,更何況日本在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初處於上風,翁山更是沒有不與日軍站在一起的道理。比如當時在66軍軍部特務營第1連第3排擔任少尉排長的蕭煉人前輩,晚年接受筆者訪問時就曾表示,自己駐防臘戌與曼德勒時曾多次和替日軍蒐集情報的緬甸奸細交手,還曾經擊斃過其中一個緬甸奸細。

另外一位老兵胡建中,在國軍第一次入緬的時候是陸軍第200師的排長,曾參加著名的同古保衛戰。他表示第200師的師長戴安瀾將軍之所以殉國,完全是因為他們在撤退回國的途中,行蹤為緬甸獨立軍掌握並回報日軍,才導致師長慘死。從這個意義上來看,緬甸獨立軍其中一項最重要的任務是捕捉國軍高層長官的行蹤,好讓日軍殺死中國遠征軍的將領,翁山更是害死戴安瀾將軍的元兇。

胡建中伯伯見證戴安瀾將軍慘死於日緬聯軍手中,他還記得老師長最後喊得一句口號是「中華民國萬歲」。(作者提供)
胡建中伯伯見證戴安瀾將軍慘死於日緬聯軍手中,他還記得老師長最後喊得一句口號是「中華民國萬歲」。(作者提供)

由「偽軍」建立的國家

趕走了英軍與國軍之後,緬甸看來是等到了獨立建國的機會,想不到日軍居然食言而肥,把緬甸納入軍事管制之下,令翁山將軍等民族主義者相當憤怒。直到1943年8月1日,日軍在太平洋戰場上戰局吃緊,才同意解除對緬甸的軍事管制,允許緬甸獨立建國,並以過去英國殖民時代出任過總理的巴莫擔任緬甸國的執政。

緬甸國不只對英美宣戰,還將獨立軍擴大為國防軍,由翁山出任國防部長。可翁山此刻見到日本戰敗的情勢必不可免,為了確保緬甸的獨立能在戰後延續下去,他與死敵英國的136部隊展開接觸,同意在英軍反攻仰光時陣前倒戈。後來英軍能在1945年5月6日收復仰光的戰鬥中取得勝利,最大的關鍵也確實是靠著翁山將軍即時率領緬甸國防軍配合盟軍作戰所取得。

機會主義讓翁山逃脫了戰犯審判,也讓英國同意讓緬甸在1948年獨立,此一結果讓他成為緬甸歷史上的頭號民族英雄,甚至於今日緬甸的國父。然而如果從中華民國對日抗戰八年的視角出發,翁山的表現與孫良誠、吳化文還有孫殿英等見風轉舵的,在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初成為和平建國軍,等到日本戰敗時又暗中與重慶聯繫的「偽軍」基本上沒有兩樣。

顯見戰後的緬甸政府,基本上就是由一群國民政府定義下的「偽軍」建立起來的,雖然翁山被暗殺了,但是暗殺他並且取代他成為緬甸總統的蘇瑞泰與總理吳努,同樣出身「偽軍」或者「偽政府」。而在看到中華民國成為戰勝國和世界四強之後,他們甚至廢棄掉過去親日政府時代的黃綠紅三色旗幟,改採類似青天白日滿地紅的新國旗,「機會主義」的作風一點都沒有變。

緬甸的「偽軍」靠「機會主義」求生存,曾在中華民國剛勝利時制訂以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為藍本的國旗,不過在2010年起又改回過去親日政權使用的黃綠紅三色旗幟。(作者提供)
緬甸的「偽軍」靠「機會主義」求生存,曾在中華民國剛勝利時制訂以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為藍本的國旗,不過在2010年起又改回過去親日政權使用的黃綠紅三色旗幟。(作者提供)

戰後中緬的恩恩怨怨

緬甸聯邦獨立不到兩年,中華民國政府就因為國共內戰失利敗退台灣,然而卻有第8軍第237師與第26軍第93師兩支國軍經由雲南撤退到緬甸境內。這兩支國軍如果只是要過境,經由緬甸轉往台灣也就罷了,然而伺機反攻大陸的他們卻打算長期盤踞緬甸北部的國土,嚴重侵害了緬甸的主權,於是仰光當局便在1950年6月8日與中華民國斷交,轉而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

如果沒有237師和93師的出現,是否就能避免緬甸承認中共呢?以緬甸「偽軍」們長期的「機會主義」作風來看,即便沒有237師和93師,仰光承認北京也只是時間上的問題。而在韓戰爆發以後,美國中央情報局(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開始向擴編為雲南反共救國軍的237師與93師提供援助,支持他們反攻雲南開闢第二戰場。

隨著對雲南反共救國軍的掃蕩擴大為全球冷戰的一部分,緬甸聯邦加深了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關係,甚至將中國人民解放軍請入緬甸參與對雲南反共救國軍的聯合圍剿。而緬甸之所以會請中共派軍入緬的真正原因,還是在於他們打不過背後有中央情報局武裝的雲南反共救國軍,這對過去曾經協助日軍捕殺戴安瀾將軍的緬甸「偽軍」而言實在是奇恥大辱。

於是就出現《我那遙遠的呼喚》裡最讓人痛心的劇情,就是緬甸政府打不過活人就拿死人出氣,將抗戰勝利之初由中華民國政府和緬甸華僑出資為遠征軍興建的紀念碑或者公墓一個又一個的推倒。當然如果我們仔細研究雲南反共救國軍的官兵組成,可能也不會覺得被挫骨揚灰的遠征軍將士有多麼冤枉,畢竟第237師與第93師在抗戰末期還真的都隸屬中國遠征軍,好一個冤有頭,債有主。

在相當層面上,戰後雲南反共救國軍與緬甸政府的鬥爭,確實也是太平洋戰爭滇緬戰場的一個延續。就如《我那遙遠的呼喚》所敘述的那樣,二戰爆發前就遭受緬甸族迫害的眾多緬甸少數民族,比如克倫族在二戰期間就堅決與盟軍合作打擊日軍,並且與中國遠征軍建立了良好的關係。到了戰後,克倫族仍舊是雲南反共救國軍抗擊緬甸政府軍和中共的堅定盟友。

抗戰老兵在中共建政之初,被視為「反革命」而遭集體鎮壓,中國遠征軍老兵更因為雲南反共救國軍的原因,被中共當成頭號鎮壓對象。(作者提供)
抗戰老兵在中共建政之初,被視為「反革命」而遭集體鎮壓,中國遠征軍老兵更因為雲南反共救國軍的原因,被中共當成頭號鎮壓對象。(作者提供)

「中」緬攜手迫害遠征軍老兵

從二戰時與盟軍並肩作戰的克倫族,在冷戰時代力挺雲南反共救國軍抵抗緬甸政府軍這點來看,1945年並沒有為滇緬抗戰的歷史畫下句點,有太多二暫時沒有解決的問題被遺留到了戰後。站在緬甸政府軍的立場,雲南反共救國軍不只是「侵略者」,他們的出現更象徵著西方「帝國主義」對緬甸的控制還未結束。唯一的不同,只是過去大日本帝國的角色轉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接手。

正如日本右翼理論大師林房雄所言,中國共產黨一旦入主了中國,他們就必不可免的要傳承大日本帝國的「悲壯使命」,把對抗英美的「大東亞聖戰」延續下去。而毛澤東在相當程度上,也確實是認可了這個傳承自日本帝國的「悲壯使命」,所以他不只進軍緬甸圍剿中國遠征軍的傳人雲南反共救國軍,還要推動同時針對美國與蘇聯的世界革命,將西方「帝國主義」與霸權主義徹底趕出亞洲。

這也是為什麼中國遠征軍在騰衝的國殤墓園,基本上在大陸淪陷後的第一時間裡就遭到中共夷平的根本原因。根據《國軍抗戰紀念碑考》作者徐全先生的考據,國殤墓園是被共軍砲兵直接用砲彈炸毀的,他們對中國遠征軍的鞭屍手段比起緬甸政府而言,其實是只有過之而無不及的。倒是日本軍隊本身,或許出於武士道精神,並沒有如此有系統又大規模摧毀國軍抗日烈士公墓的紀錄。

不只是公墓和紀念碑在緬甸和大陸遭到破壞,還活著又沒有機會到台灣的遠征軍老兵也難逃被迫害的命運。在《我那遙遠的呼喚》影片裡,出現許多抗戰勝利之際,不願意回國參加內戰的遠征軍老兵選擇留在緬甸,結果等到國共內戰大勢底定之後,他們返回雲南探親,卻遭到中共槍斃的劇情。於是許多滯留緬甸的抗戰老兵,就算原本不反共也必須要跟著反共起來。

他們就算不直接參加雲南反共救國軍,也會在周恩來或者劉少奇訪問緬甸時鬧事,所以每次都成為緬甸當局拘捕的對象。無論是在緬甸還是中國大陸,遠征軍老兵都是「歷史反革命」,遭到各式各樣的鎮壓、清算、監控、迫害與拘捕。對中共刻骨銘心的仇恨,讓留在緬甸大多數的中國遠征軍寧願老死海外都不願意回到大陸,這樣的情況要等到大陸改革開放後才出現轉機。

洪亮參觀著把國軍200師軍人變成共軍的紀念碑,一邊胡說八道說遠征軍到緬甸是為了協助緬甸獨立,絕口不提抗戰。(作者提供)
洪亮參觀著把國軍200師軍人變成共軍的紀念碑,一邊胡說八道說遠征軍到緬甸是為了協助緬甸獨立,絕口不提抗戰。(作者提供)

話語權之爭?真令人啼笑皆非……

大陸改革開放之後,為了爭取美國的外交承認和經濟支持,外加對台灣的統戰需要,中共方面重新評價了中國遠征軍,又把他們塑造成在海外為中華民族爭光的民族英雄。於是就又有了海峽兩岸關於中國遠征軍歷史的話語權之爭,畢竟對日作戰陣亡與來台灣的遠征軍將領雖然占大多數,但還是有人如衛立煌將軍投共,或者如宋希廉將軍般被俘而留在大陸。

透過李立劭導演與《究竟二二八:林茂生之死與戰後臺灣反日力量的覆滅》一書作者張若彤先生的介紹,筆者還瞭解到緬甸華僑當中,定居密支那的在兩岸之間採取比較中立,但稍微親台灣的立場,同古地區的則一面倒擁護中共。所以就有了2019年4月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駐緬甸大使館在同古出資為中國遠征軍第200師興建紀念碑的事件發生。

此一事件被完整收錄在《我那遙遠的呼喚》紀錄片裡,而且還毫無保留的將紀念碑上許多令人啼笑皆非的錯誤呈現在觀眾眼前。比如同古保衛戰明明是由中央軍嫡系部隊的陸軍第200師所打,可是紀念碑上的軍人浮雕卻是共軍而不是國軍打扮。甚至他們手上舉的旗幟,也硬是被改成了1942年同古保衛戰時還不存在的五星紅旗,讓筆者看得相當傻眼。

筆者訪問過的200師老先進胡建中伯伯已經去世,否則如果他活著看到這樣的紀念碑被蓋起來,還硬是把他從國軍變成了共軍,實在不知道會是什麼滋味?就筆者不下於三次對胡建中伯伯的訪談,他是位堅決擁護中華民國的老兵,絕對無法接受自己的老長官戴安瀾被中共如此的污辱。不過上面這些對中國遠征軍歷史的踐踏,都還比不上中共駐緬甸大使洪光的發言。

洪光居然對著攝影機,大言不慚的表示中國遠征軍在1942年來到緬甸的目的是要幫助緬甸獨立,讓筆者的臉上頓時冒出好幾條線,表情也出現了好幾次的黑人問號。中國遠征軍出兵緬甸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協助英美盟軍抵禦日軍進犯,確保滇緬公路的暢通。緬甸獨立或者不獨立,從來就不在當時國軍最高領袖蔣中正的考量之內,洪光怎麼能如此胡說八道,一派胡言?

中共外交官擅闖駐印軍公墓,用白布將國徽遮蓋起來,公然污辱抗戰英烈。(作者提供)
中共外交官擅闖駐印軍公墓,用白布將國徽遮蓋起來,公然污辱抗戰英烈。(作者提供)

一切都還是為了地緣政治

中共對遠征軍的歷史論述,在習近平上台之後出現了一系列走回頭路的現象。洪光的發言,也不是近年來中共外交官唯一針對駐印軍或者遠征軍公墓出言不遜的案例,因為2018年1月12日就有中共駐加爾各答總領事馬占武擅闖中華民國駐印軍蘭伽公墓,強行以白布覆蓋紀念碑上的青天白日徽以後拍照留念,還提出將墓園改為觀光景點的建議,對抗戰烈士的尊重早已蕩然無存。

然而洪光在同古中國遠征軍紀念碑前的發言,反應的可能還不只是習近平的外交還有對台路線將更趨強硬,同時還來自於他對緬甸的二戰史觀有比我們想像更為透徹的瞭解。正如《我那遙遠的呼喚》演出的那樣,緬甸的軍頭雖然一如自己的「偽軍」前輩們般投機又「機會主義」,但他們終究還是知道自己是從哪裡來,不會為了現實的政治利益去全盤否定過去的歷史。

如果不是因為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並且為了切斷滇緬公路而進攻緬甸,就不會有翁山與他手下等「30志士」的崛起。包括翁山蘇姬本人還有今天絕大多數緬甸的軍頭,幾乎人人都是「30志士」的後代,所以祖先們雖然在日本投降前夕樹倒猢猻散的投效了英國,可是日軍幫助祖先的歷史仍不可忘記。這是為什麼中國遠征軍公墓在緬甸被推倒,日軍公墓卻得到妥善保存的原因。

可見緬甸的「偽軍」比中國的「偽軍」還重情義,仰光的日本人墓地不只悼念19萬與英軍還有中美聯軍交戰陣亡的日軍官兵,就連他們的軍犬、軍馬還有軍象(讓筆者想到林旺爺爺)都有屬於自己的紀念碑。不像中國的「偽軍」,在抗戰勝利後為了求生存,刻意把自己打扮得比國軍、共軍都還要反日,緬甸軍頭的真性情還是挺值得欣賞。

而中共方面為了抓住緬甸,防止緬甸在美國與中共的貿易戰還有科技戰中倒向美國,同樣不願意在歷史論述方面得罪緬甸。也正是因為瞭解緬甸對日本的這種特殊情感,洪亮才刻意不提中國遠征軍入緬抗日的真實目的,捏造所謂中國遠征軍幫助緬甸獨立的不存在歷史。此種為了現實地緣政治的利益考量,不惜扭曲本國歷史,踐踏抗戰英烈的行為,更是讓人覺得中共還比不上緬甸的軍頭。

克倫族直到今天都還被打壓,證明在日本宣傳的「大東亞共榮圈」下,少數民族仍要遭主體民族迫害,一如克倫族要被緬甸族迫害,新疆維吾爾人也要被漢族打壓。(照片來源:維基百科)
克倫族直到今天都還被打壓,證明在日本宣傳的「大東亞共榮圈」下,少數民族仍要遭主體民族迫害,一如克倫族要被緬甸族迫害,新疆維吾爾人也要被漢族打壓。(照片來源:維基百科)

滇緬抗戰的兩面性

當然馬占武與洪亮兩位不肖外交官的行為,也不是中共在歷史上第一次羞辱中國遠征軍的烈士或者老兵,因為筆者前面已經提到,過去北京在毛澤東時代同樣對滇緬抗戰採取全盤否定的立場。後來是為了要改善和美國與台灣的關係,才回過頭去肯定國軍在「正面戰場」上的貢獻。到底中共對中國遠征軍的真實立場是肯定還是否定,在經歷過北京當局無數次的自我打臉之後,其實已無關緊要。

或許隨著未來美國與中共的關係進一步交惡,兩岸關係變得更為緊張,中共直接擁抱日本的「大東亞戰爭」史觀,把中國遠征軍和駐印軍都打成「西方帝國主義走狗」,我也不會感到意外。大陸對抗戰歷史話語權的態度,80年發展下來就是那麼的啼笑皆非。不過從這些可笑的歷史發展當中,我們又不得不承認滇緬抗戰的歷史確實有「兩面性」存在。

站在緬甸人口超過70%的緬甸族,尤其是緬甸軍事強人們的視角來看,中國遠征軍就算不是「侵略者」,也絕對在客觀上是試圖幫助英國延續殖民統治的「幫兇」。由中國遠征軍演化而成的雲南反共救國軍,到了冷戰時代就是公然侵犯乃至於試圖分裂緬甸國土。雲南反共救國軍得到中央情報局的幫助,還進一步擴大了金三角地區的鴉片問題,緬甸人絕對有100%的正當性痛恨中華民國。

不過從另外一個角度看,緬甸自1948年獨立以來,按照翁山將軍的藍圖打造國家,卻始終沒有辦法讓緬甸擺脫軍閥割據的局面。經歷了數次的軍事政變之後,直到今天緬甸仍處於軍事強人集體統治的局面,老百姓享受不到基本人權不說,羅興亞人的遭遇也讓我們知道種族清洗在這個國家依舊存在,更不用提二戰以來就慘遭緬甸族打壓的國軍盟友克倫族。

獨立至今73年,我們也不難發現一個事實,那就是緬甸軍政府給緬甸主權和人民帶來的傷害還不見得輸給雲南反共救國軍。既然滇緬抗戰一如整個太平洋戰爭存在著「兩面性」,那麼冷戰至今的緬甸歷史發展又何嘗不存在著有利與不利於緬甸政府「兩面性」?若今天這個脫胎自「偽軍」的緬甸政府,亦無法給緬甸各族人民帶來幸福,那麼「大東亞戰爭」又有何肯定的必要呢?

*作者為中美關係研究、軍事寫作者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150

喜歡這篇文章嗎?

許劍虹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