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各國會跟中國展開「軍備競賽」嗎?國際關係博士這樣說…

2018-02-04 09:30

? 人氣

自從冷戰結束後,東南亞國家的軍事現代化,如採購潛艦,成為學界與媒體常見的議題,甚至被稱為軍備競賽(Arms Race)。有時這些軍備投資又被連結到南海爭端,被視為區域國家對抗中國軍事強權的對策。然而,這些觀察與此區域國家的作為有相當的差距。

1_77.jpg
馬來西亞的蠍(Scorpène)級潛艦。(圖片來源:作者攝於蘭卡威│想想論壇提供)

軍事現代化通常泛指國家獲取先進武器系統等軍事能力,而此舉往往導致他國不安而投資相關軍事項目予以反制。這種「行動-反應」(Action-Reaction)若是持續發展,有可能導致軍備競賽,例如一次大戰前的英德海軍競賽與冷戰時期的美蘇軍事競爭。不過這種模式忽略區域國家需要現代化的其他原因:首先,軍事裝備無法免於歲月的影響而老化,為避免過度老化而無法勝任任務,一定的投資以維持原有的功能,無論是翻修,升級或換新總是無可厚非。其次,軍備建設通常反映國家利益的變動,往往有備戰以外的目的,例如綏靖(Counter insurgency)與救災等非戰爭任務(Operations Other Than War)等。最後,各國都有不同分配資源的優先順序,而國防未必是最高的順位。這幾項現實的特徵都出現在東南亞國家的軍事現代化作為。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從冷戰結束起,東南亞國家就面對一項殘酷的事實:來自美蘇廉價或免費的軍事援助因意識形態對抗的終結而停止,於是國防財務的自力更生成為現實的問題,尤其是大量依賴外來軍事援助的國家,如菲律賓,寮國與柬埔寨。這些國家僅能節流開源,一面減少軍事規模與能力,例如昂貴的戰機就時常成為被犧牲的項目。另一方面尋求來自其他國家的二手貨成為來維持現有裝備後勤能量的經濟手段。對於使用美式裝備的國家如菲國而言,美國與其盟國出清的舊貨就是主要來源。對於俄式裝備使用國如越南等,則是前蘇聯與東歐國家。即使其他經濟狀況較佳的國家,包括最富裕的新加坡,也都會採購二手軍品,如德國的豹二戰車,來節約開支。

2_65.jpg
新加坡陸軍的豹二式戰車已經在當地進行升級。
(圖片來源:作者攝於新加坡海灘路(Beach Road)│想想論壇提供)

經濟狀況較佳的區域國家,如星馬泰等,則較有餘力更新裝備。不過更新的幅度則依各國財力,國防投資的意願與軍隊規模有關。新加坡受惠於足夠的財力,高比率的國防投資(至少3.6%GDP)與相對較小的軍隊規模,幾乎三軍全部的裝備系統都有穩定的壽限管理(Life-span Management),同時在後冷戰時期增加潛艦、兩棲登陸艦、空中加油機等額外的戰力。同樣具備較佳財力與小規模軍隊的汶萊則受限於人力的不足,使得軍力成長較為有限,目前仍無戰機執行空防,且部分海軍採購的船艦因為缺乏組員而轉售印尼。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