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身邊沒有人懂我?心理師親授「這方法」提升魅力,內向者也能成為人氣王

2021-08-22 09:00

? 人氣

透過自主性的分享自我,讓對方能夠從不同面向瞭解自己。(圖/取自pakutaso)

透過自主性的分享自我,讓對方能夠從不同面向瞭解自己。(圖/取自pakutaso)

隨著現在網路資訊快速地傳遞,也越來越多人喜歡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的日常生活。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從有主題性的居家裝潢、開箱影片到日常生活的vlog或者是與小孩的相處生活等等,透過這些分享,使我們感覺跟網紅距離更靠近,不像過去與明星的距離感,特別是當我們發現網紅家裡也有我們常用的大同電鍋,會覺得更有親切感,拉近我們與網紅之間的距離就是來自於網紅的「自我揭露」,當他們願意分享生活上的大小事,我們就能找到與他們的連結感,也隨著連結感的互動,能夠讓關係越來越靠近,也增進了對這些自媒體經營者的喜愛程度。

我們都希望能夠被愛、被接納、被欣賞,被愛的需求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我們也會希望透過自我揭露,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自我揭露,是把關於自己的資訊及內在的想法告訴他人,從年齡、家庭背景和工作、今天的心情如何等等,透過自主性的分享自我,讓對方能夠從不同面向瞭解自己。

自我揭露的4個層級

我們通常不容易對初次見面的人就淘淘不絕的談論自己的隱私,會因著不同的情境、對象,而對自我揭露的程度有所評估,自我揭露由淺入深可以分為四個層級:

1. 興趣方面的自我揭露

向他人透漏自己的興趣、愛好,例如喜歡爬山、健身、飲食習慣等等。

2. 態度

表達自己對政府的看法、對時事的評論等等。

3. 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

願意分享自己的情緒、與他人的關係,像是失戀、或者是家人的親子關係等等。

4. 隱私方面

偏向「周哈里窗」理論中的「我知道,別人不知道的隱藏我」,也就是一些別人不知道的小秘密,通常是比較羞愧、尷尬、痛苦的事情,像是曾經有過不符合道德倫理的行為或是想法。

雖然自我揭露能夠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但是,自我揭露有一個大前提,是需要一個可信任的人或是一段安全的關係中,才能卸下心防與對方坦誠相見。

而常見無法自我揭露的人心態可能有幾種:

擔心缺點暴露,留下壞形象

「多說多錯,不如沉默」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聽過這句話?從前的人總是告訴我們話要少說,因為話說多了,就有更多說錯話的可能,也因此,在談話的過程中,也許我們想到想分享的事情,但是因為考慮到可能被對方發現了自己的缺點,可能導致自己的形象不好,所以不如都不說,保持好安全的社交距離;然而當我們選擇把部分的自己藏起來,也等同於失去了能與對方溝通的機會,過度的將自己封鎖在安全區裡,也讓別人無法進入、靠近我們的內心。

擔心對方的反應不如自己預期

也許我們會期待,自我揭露可以伴隨著對方的認同;然而,每個人都是獨立且特別的個體,有相同嗜好、頻率的人,比較容易親近,也更快能夠進入深度自我揭露的階段,但這並不表示,我們的興趣和對方不同,就不能當朋友、不會有其他話題可以聊,如果我們總是先預設對方會拒絕或者對話題不感興趣,因此把大部分的自己藏起來,則會放大周哈裡窗的隱藏我的區域,縮小了開放我的呈現,開放我的區域越大,不僅是自己能夠更坦誠地與他人互動,別人也能更了解你,進而有更多話題產生,拉近與人之間的連結。

習慣自我保護的人,對於自我揭露會有許多的擔心,擔心對方不能接受更深層的自己、不確定把自己的事情講出來對方的回應會如何?但親愛的,你有發現嗎?這些擔心都是停留在自己內心的小劇場中,因為沒有說出口表達自己,也因此失去了讓別人了解自己的機會,比起總是期待能夠對到別人的興趣與頻率,更重要的是我們能更真誠地與他人互動,當心的距離靠近了,人與人之間的連結也會更緊密。

希望內向的你,看完這篇文章之後,下一次面對人際關係,也許在退縮之前,可以先停下腳步,把內心對自我揭露的擔心寫下來,進一步釐清自己是不是因為過度擔心而將心防線拉太緊了,反而讓別人無法靠近;試著增加自我揭露的廣度,建立與人際關係中的深度,進而發展良好的人際關係。

文/張瑋庭 Allie 諮商心理師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愛心理(原標題:張瑋庭心理師:運用「說自己的故事」來提昇魅力)

責任編輯/邱劭霽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