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忠偉觀點:19世紀美國鐵路華工血淚與惡名昭彰的《排華法案》

2021-07-25 07:00

? 人氣

禁華工法案前夕,約有20萬華人移居美國

華工是在1840年代中期以後進入美國,主要集中在美國西部的加州一帶,最早是因為在1848年加州發現金礦,而加州則是在同一年2月2日,由「美墨戰爭」戰敗的墨西哥依照《瓜達盧佩‧伊達爾戈條約》(Treaty of Guadalupe Hidalgo)割讓給美國的領土之一,許多礦場因此雇用大批華工來幫忙開採金礦。(註二十)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之後隨著鐵路的構築,需要更多的鐵路工人,這使得愈來愈多的華工冒著生命危險越洋到美國掏金。研究顯示,在1848年時全美國約只有54名華工,兩年之後遽增到4000多人,到了1858年單單在加州的華工就已增加至4萬人左右,占當時全州總人口的1/6,之後繼續增加。

在加州礦產工作的中國礦工。(作者提供)
在加州礦產工作的中國礦工。(作者提供)

1868年,在美國的華工大約有9萬人,到1880年時全美華工超過10萬人,大多都是來自於廣東的契約勞工,(註二十一)估計到美國通過禁華工法案的1882年,約有20萬華人移居美國。這些華人主要集中在加州,占當地人口的9%,且大部份是勞工。(註二十二)

由於西部土地面積比美國最初獨立的東部13州總面積,約40萬平方英里的土地要大上7.7倍之多,開發初期人煙罕至,到處都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再加上中國人非常能夠吃苦,又相當的忠誠可靠,甚至因為語言的障礙,華工不會和美國僱主爭權益,所以相當受到美國人的歡迎。

像當時加州的《信使報》(Mercury News)就曾經在報紙上這樣公開稱讚中國人:「……不酗酒,有秩序,並且守法,不僅是其他外國人學習的榜樣,也是所有美國人的模範」。

後來隨著鐵路的陸續完工,許多華工因此失業,再加上又受到白人的不公平對待,除了部分華工選擇返回中國或是轉往東南亞之外,部分人則是遷往美國東岸的紐約居住,最初這些人在曼哈頓的勿街(Mott Street;毛街)一帶聚居,紐約的華埠(俗稱中國城或唐人街)就由勿街為中心慢慢往外擴展,而勿街與Canal Street(堅尼街)交叉的地區,就是現今中國城的心臟地帶。

最初華人從事雪茄菸之製造銷售業,之後出現洗衣、餐飲、雜貨……等行業。在1882年《排華法案》通過之前,中國城的華人居民已超過達到2000人。在1876年,清廷第一任駐美公使陳蘭彬於赴華盛頓就任途中,在經過紐約時,他曾經這樣形容:「紐約……街道宏敞,屋宇華麗。有華人千七、八百,住勿街(Mott Street)。以洗衣、捲煙為業、雜貨店不過數間」。

其他還留在加州的華工也陸續轉作其他行業,例如,農漁業、製鞋、裁縫…等,當然也許多人從事與紐約華人相同之洗衣與開設中國餐館之工作。但隨著白人的大量移入加州,商業競爭壓力便慢慢的由經濟問題轉向政治與種族問題,也就是說這些華工對美國的貢獻並沒有使得美國人感謝,反倒在美國爆發經濟危機時成了代罪羔羊。

本篇文章共 2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90

喜歡這篇文章嗎?

賈忠偉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