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機制「沒有效果」才退出 立陶宛駐中國大使:希望與台灣關係有進展

2021-06-03 08:00

? 人氣

立陶宛外交部長蘭茲貝吉斯(AP)

立陶宛外交部長蘭茲貝吉斯(AP)

「純粹是深思熟慮後的決定」,波羅的海國家立陶宛駐中國大使米凱維切涅日前接受《南華早報》專訪時強調,立陶宛早在2月就知會中國,要退出中國主導的「17+1」機制,因為沒有達到提升進入中國市場的目的,並反駁中共喉舌《環球時報》指控退出機制是加入「反中」陣營的說法。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南華早報》1日刊登米凱維切涅(Diana Mickeviciene)的獨家專訪內容,她強調,2月就告知中國要退出「17+1」機制,「我們原本期待參與此機制,可能提升進入中國市場,很不幸地並未如願。我們對中國出口有些微成長,但自中國進口的貿易快速增加,貿易依舊是不平衡」。

習近平親自開會也留不住

中國2012年提出與中東歐國家合作倡議,主要是推動「一帶一路」計畫,起初是16個中東歐國家參與合作倡議,希臘2019年加入後成為現今的「17+1」。原訂於中國北京登場的2020年4月元首峰會,因疫情而延期,2月9日透過視訊進行。

另外,「17+1」機制有阿爾巴尼亞、波士尼亞、北馬其頓、蒙特內哥羅和塞爾維亞5國未加入歐盟,因此中國提出此合作倡議,被視為有意分化歐洲,且之前都是由中國國務院總理與會,這次峰會則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親自出席。立陶宛外長蘭茲貝吉斯(Gabrielius Landsbergis)5月22日宣布退出此機制。

未達預期效果才退出17+1

蘭茲貝吉斯當時呼籲其他參與「17+1」機制的歐盟成員國跟進退出,還說該機制「分化」歐洲願景。米凱維切涅表示,「17+1」機制屬於自願參與性質,沒有正式退出程序。對於《環球時報》5月23日痛罵立陶宛是「反中」,米凱維切涅駁斥此說法,表明「17+1」機制「沒有效果」才退出。

中歐投資協定: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AP)
中歐投資協定: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AP)

《南華早報》指出,2019年中國是立陶宛的第22大出口市場,儘管疫情前的出口額已成長32%,但出口貿易額不到5億美元,自中國進口的貿易額卻是18億美元,而在2012年加入「17+1」機制前,立陶宛對中國的出口貿易額約8100萬美元,中國對立陶宛的出口貿易額則是6億2900萬美元。

歐盟整體對中談判會更好

被問及是否詢問中國從立陶宛進口商品有何難處,米凱維切涅直言:「這是我們持續在討論的問題,我們真的不知原因,我們也得不到答案。在中國,我們要很大的推力,要很努力,但也需要更大的開放度及透明度。」她認為,透過歐盟整體和中國協商,可能解決此問題。

立陶宛新執政聯盟9日決議支持「為自由而奮鬥」的台灣人民。(取自facebook.com/tslkd)
立陶宛新執政聯盟9日決議支持「為自由而奮鬥」的台灣人民。(取自facebook.com/tslkd)

米凱維切涅告訴《南華早報》,「17+1」機制中的歐盟成員國及非歐盟成員國常有利益衝突,讓立陶宛「難以處理」。除了退出機制,立陶宛與中國的關係還有許多挑戰,包括立陶宛計畫在台灣開設經濟代表處、立陶宛國會5月通過決議,認定中國迫害新疆維吾爾人的行為是「種族滅絕」。

設駐台代表處有利雙邊經濟

此外,中國華為在疫情期間有捐贈立陶宛防疫物資,但立陶宛仍選擇瑞典電信公司「特利亞」(Telia)建設5G網路,還有歐洲議會要求中國撤銷對歐洲學者及政治人物的制裁,才會繼續審議《中歐投資協定》,而被中國制裁的有立陶宛國會議員薩卡利埃內(Dovilė Šakalienė)。

「我們確實希望(與台灣)關係有進展,我們需要有更多的開放討論,我們也準備好進行」,米凱維切涅強調,包括在台灣開設貿易辦事處及雙邊經濟機會,「我們從未想過停止貿易或抵制商品,我們只想要正常、可行且文明的關係」。她也說,立陶宛尊重中國利益,「當然不希望」與中國關係受到影響。

喜歡這篇文章嗎?

簡恒宇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