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國源觀點:後疫情時代的國際原油新局

2021-05-14 05:50

? 人氣

以沙烏地阿拉伯為首的OPEC+對原油價格的影響力不容小覷。(資料照,美聯社)

以沙烏地阿拉伯為首的OPEC+對原油價格的影響力不容小覷。(資料照,美聯社)

2020年初肺炎疫情重創全球經濟,加以各國相繼實施封鎖政策,造成國際原油需求量出現懸崖式下落,但在以沙國為首的OPEC+大團結達成協議後,讓國際油價回復穩定,顯示OPEC+在原油世界的重要影響力。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去年至今,國際油價下洗上衝宛如乘坐雲霄飛車,主要是2020年初COVID-19疫情爆發,導致原油需求急挫,加上沙烏地阿拉伯與俄羅斯在因應疫情減產一事上,無法達成共識,沙國遂發動石油價格戰,使去年4月21日的5月份西德州原油(WTI)期貨結算價出現前所未見的負37美元/桶。然而,當時負油價所引起的金融市場動盪仍令人心驚,國際原油價格卻已悄然回升,今年3月份布蘭特原油(Brent)近月期貨價格甚至一度漲破70美元/桶,已然接近疫情前2019年的高點。

為何全球疫情威脅仍在,原油價格竟會迎來多頭走勢後呈現高檔震盪?細究原因,以沙國原油政策(Oil Policy)帶動的供給量調整,最為關鍵。

供給面調節支撐國際油價反彈

從原油供需基本面來看,2020年初COVID-19疫情重創全球經濟,加以各國相繼實施封鎖政策,並限制國內移動、管制國際旅行等,造成國際原油需求量出現懸崖式下落,國際油價相應崩跌。為因應此等局勢,2020年4月以沙國為首的石油輸出國家組織成員國及夥伴國(OPEC+),在聯合部長級監督委員會(JMMC)會議達成協議後,帶頭大幅減產超過1,000萬桶/日。

以沙國為首的石油輸出國家組織成員國及夥伴國(OPEC+),在聯合部長級監督委員會(JMMC)會議達成協議,減產超過1,000萬桶/日。(銀行家提供)
以沙國為首的石油輸出國家組織成員國及夥伴國(OPEC+),在聯合部長級監督委員會(JMMC)會議達成協議,減產超過1,000萬桶/日。(銀行家提供)

同時,以頁岩油為大宗的美國原油,也因疫情造成運輸及人力短缺,加上低油價使頁岩油生產不敷成本,導致產量大幅下滑(圖2)。美國能源總署(EIA)資料顯示,美國頁岩油產量在疫情後減少超過200萬桶/日,且至今仍未見起色(圖3)。在這兩股供給面縮減的力道帶動下,國際油價止跌反彈。

因疫情造成運輸及人力短缺,加上低油價使頁岩油生產不敷成本,導致產量大幅下滑,減少超過200萬桶/日,且至今仍未見起色。(銀行家提供)
因疫情造成運輸及人力短缺,加上低油價使頁岩油生產不敷成本,導致產量大幅下滑,減少超過200萬桶/日,且至今仍未見起色。(銀行家提供)

進入2020年下半年後,原油供給量的劇減讓原油庫存緩步去化,也使疫情爆發時庫存滿倉,找不到儲油設備的情況得以舒緩。而全球主要央行寬鬆的貨幣政策,以及各國政府大規模的紓困及財政刺激政策,也有助穩定和激勵金融市場,使市場對原油需求的預期因而逐步回升。再加上各國政府、產業界、民眾逐漸摸索出與病毒共存的經濟與活動模式,令各國相應減少施行嚴格的封鎖、封城政策,以及2020年底COVID-19疫苗開始施打,均讓景氣回升力道優於預期,國際貨幣基金(IMF)等主要機構更是接連上修2021年全球經濟成長率,經濟復甦帶動原油需求自低點回升,並推動油價持續走揚。

即使如此,沙國主導的OPEC+並未因需求回升而草率逕行增產,反而堅定地維持其供給調節政策。特別是2021年1月沙國還自願加大減產幅度,讓國際原油仍呈現大幅度的供不應求。EIA資料顯示,2020年6月至12月全球平均原油供需赤字達308萬桶/日,如此長時間且大規模的供給缺口實屬罕見,而美國總統拜登(J. Biden)上任後,又推出1.9兆美元的紓困計畫,並宣布規劃規模達2.25兆美元的基礎建設計畫,預料將使原油需求持續走升。凡此種種,都是推升國際油價在2021年3月11日衝破70美元/桶大關的莫大助力。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