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傳隨到Dr.蕭《中正醫路:從醫師到總裁》選摘(3)

2020-11-21 04:50

? 人氣

我擔任婦產科醫師,很早就習慣隨叫隨到,畢竟產婦自然分娩,可不會按照時辰,嬰兒何時誕生,誰都算不準。圖為蕭中正醫師。(取自蕭中正醫院網站)

我擔任婦產科醫師,很早就習慣隨叫隨到,畢竟產婦自然分娩,可不會按照時辰,嬰兒何時誕生,誰都算不準。圖為蕭中正醫師。(取自蕭中正醫院網站)

太太總愛叫我「應召男」,隨傳隨到,很貼切,這可能是專屬我們這一代婦產科醫師的印記吧!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原本,醫護人員向來屬於責任制,二十四小時隨時待命,不過,自從民國八十四年全民健保上路之後,台灣整體醫療環境大丕變,醫護人力明顯不足,年輕醫師過勞死事件屢見不鮮,「醫師救人,誰來救醫師?」醫師過勞死頻傳引發各界關注,進而催生台灣醫療勞動人權。

勞動部宣布,一〇八年九月一日起,醫療保健服務業僱用的住院醫師,適用《勞動基準法》,約有四千多人受惠,占不到全國總醫師人數四萬八千人的一〇%。勞動部預計,未來繼續擴大到公立住院醫師、主治醫師等,適用勞基法。

醫護人員從「責任制」變成有朝一日全部適用勞基法,這在我們「師徒制」教育的那個年代,絕對想不到。

也許是當時,我們把「學習」看得比身體健康還重要,一心一意希望自己早日獨當一面,不管工作有沒有薪水、超不超時、吃冷飯冷菜,都得咬牙撐下去,畢竟,開一千台刀跟開五百台刀累積出來的經驗、技術和能力,真的有差。

可能正因為經歷過如此魔鬼訓練,像我擔任婦產科醫師,很早就習慣隨叫隨到,畢竟產婦自然分娩,可不會按照時辰,嬰兒何時誕生,誰都算不準,在我印象中,自己開業那段時間,我很少睡過一個香香、長長的覺,就連吃飯,常常幾分鐘就迅速扒光,趕著看診、接生。

醫師 醫生 醫院 手術 開刀(sasint@pixabay)
可能正因為經歷過如此魔鬼訓練,像我擔任婦產科醫師,很早就習慣隨叫隨到。(示意圖,sasint@pixabay)

我忙到沒有時間睡覺吃飯,反映出大家都拚命「增產報國」的事實。

民國六〇到七〇年代,台灣出生率很高,民國六十五年至七十一年之間的新生兒超過四十萬名,最高峰是民國六五年龍年嬰兒潮,高達四十二萬人出生。

民國五〇到七〇年代,台灣人口增加率超過千分之十七,政府還因為人口太多,衛生局帶頭喊出「兩個孩子恰恰好,一個孩子不嫌少」的口號。

開業剛開始那幾年,只有我一個醫生,幾個護士,診所忙得團團轉,最高峰的時候,我一個月接生將近二百名新生兒,等於一天親手迎接至少六個小小新生命來到人間。

產婦如流水般上門,我和護士忙得不可開交,太太看人手不夠,毅然決然放下教鞭,辭去老師的職務,一邊負責養兒育女,一邊協助診所大大小小行政事宜。

太太除了協助產婦辦理出入院手續,不時還得安慰產婦分娩的緊張情緒,甚至常常煮麻油雞湯,分送給新生媽媽食用,為診所贏得好口碑。

那段日子我真像「無敵鐵金剛」,一天睡不到三、四小時,需要開刀的病患常常排到半夜十一、二點動手術,中午時間常常不得休息,也在動手術,至於門診時間,只能利用開刀之間的空檔,能看幾個病人就看幾個病人。

我們診所人力不足,床位、器材清理等,護士全部來不及收拾,太太先把孩子哄上床睡覺,再一起幫忙收拾,常常弄到半夜一、兩點,忙完就煮宵夜,大家一起吃,這時候可說是一天當中最美好的時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