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藿觀點:失去通識理想,臺大還成其臺大否?

2017-08-15 06:40

? 人氣

台大的傅鐘。(呂紹煒攝)

台大的傅鐘。(呂紹煒攝)

臺灣大學去年開始通識課程變更,據臺大康仕仲副教務長〈臺大朝向更深更廣的通識教育〉一文(以下簡稱康文)所言:「自105學年度起,郭鴻基教務長以此為基礎,將更多所謂專業基礎科目採計為通識學分,這部分新增的課程有130門,且持續拓增中。有更多可以採計為通識學分的課程納入,意味著修習更具彈性,舉例而言,學生轉系,或放棄雙主修、輔系時,已修課程可能可以採計為通識學分,不會有學分被浪費之虞。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令人狐疑的則是,莊榮輝教授在其〈臺大通識教育變革的影響與反思〉一文(以下簡稱莊文)中提及,臺大通識課程原來18個學分降為15學分,其中「基本能力課程」可以充抵6學分,「大一國文」可充抵3學分,剩下6學分可選修各學系「大一專業基礎科目」充抵,各學院指定的修習領域一律降為3個。這樣的通識課程變革不可謂不大,15學分的通識課程修課要求,在三類課程可以充抵的情況下,舊有的通識課程架構究竟留有多少讓人修習的課程數量與空間,並不清楚。就如莊文所說:「用制度變革以前的角度看來,就是幾乎可以不用修習通識課程。」

也因此,我們不得不提出質疑,臺大這一輪的通識課程變更過程中究竟有沒有一套清楚的理念?是否經過縝密的規劃?與該校一貫的教育目標是否相符合?至少在康文中無法看出完整通識教育的理念論述,也看不出臺大教務與通識教育課程規劃團隊,在此次通識教育改革中有經過縝密的研究與規劃。

臺大上一輪通識教育課程的規劃與改革大約在十餘年前;從93年8月1日至94年7月31日,以一年時間完成一份《臺灣大學共同與通識教育改革之研究》,本文加附錄共有255頁的計畫報告書。該報告書針對臺大的共同與通識課程改革,提出三種建議方案:一、核心課程(Core Curriculum)模式;二、均衡選修(Equal Distribution)模式;三、學院核心課程模式。最後提出第一種方案,作為臺大通識教育改革的依據。 

已經實施十年之久的臺大通識教育課程架構,到了現階段的確有必要作檢討與修訂。然而遺憾的是,臺大目前的通識教育團隊,並沒有經過足夠的研究與檢討前置作業,就在論述不足的情況下通過了新的通識教育學分與修課規定的改變,手段之粗糙不免令人遺憾。

此次改革令人震驚的還在於康文所言,「此種變革的理路一脈相承,即通識學分 ≠ 通識課程,只要能讓學生跨出自身主修,所修課程即可計入通識學分。」 何以通識學分不等於通識課程,只要跨出自身主修,所修[他院系]的[專業基礎科目] 課程即可計入通識學分?而「學生轉系,或放棄雙主修、輔系時,已修課程可能可以採計為通識學分,不會有學分被浪費之虞,」更令人驚異不已!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