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離岸風電發展建言(下)台灣的離岸風電產業策略

2017-07-29 06:10

? 人氣

筆者認為,台灣要推動產業創新與轉型,「離岸風電」是一個絕佳選項,如果有正確的策略支持,將是英全政府在2025年以前最有政績的產業政策之一。圖為德國離岸風電。(資料照,尹俞歡攝)

筆者認為,台灣要推動產業創新與轉型,「離岸風電」是一個絕佳選項,如果有正確的策略支持,將是英全政府在2025年以前最有政績的產業政策之一。圖為德國離岸風電。(資料照,尹俞歡攝)

台灣要推動產業創新與轉型,「離岸風電」是一個絕佳選項。第一,在國際上,特別是歐洲,經過十數年的試驗,離岸風電各項技術經驗已臻成熟,代表這並非遙不可及的創新,離岸風電早已成為許多國家重要的電力來源之一。第二,離岸風電的開發,除了風場開發商(規劃、興建並營運整個風場)外,產業鏈既長又廣,橫跨各類工作船舶製造、水下基礎製造、機械、材料、海事工程、電力纜線、光纖通訊、各類感測器、各級變電設備等等,是台灣許多既有產業及廠商可以轉型前往的出海口。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如果有正確的策略支持,離岸風電產業將會是英全政府在2020年以前最有政績的產業政策之一,一旦國際風機組裝廠來台設廠,以及發展出本土的水下基礎與海事工程,台灣的風電產業根基將立於不敗之地。

傳統國產化思維必須升級

台灣產業政策時常以終端產品國產化的思維需要升級,以經濟部工業局目前提出的「技術移轉的風機國產化」來說,如果改為與國際一軍「合資(Joint Venture)的國產」,將會更容易成功。

日本最大的財閥:三菱集團,多年以前已經看到這個新趨勢,讓旗下的三菱重工(MHI)與全球風機大廠維斯塔斯(Vestas)合資成立三菱重工維斯塔斯(MHI Vestas),三菱重工持股51%,專責離岸風電的市場。不久以前才剛宣布,開發出全世界第一台9.5MW離岸風機,維持技術第一名的領先位置。現存的風機廠商經歷過十數年的優勝劣汰,豈是台灣短短數年便可超越,掌握核心技術的廠商又豈會輕易技轉?而在風機大型化的未來趨勢下,即便台灣在6年後能生產出自製5MW風機,到時候國際可能已採用12-15MW的風機,台灣自製風機屆時不僅很難有外銷市場(通路),連作為本土風場使用的競爭力也將喪失。

在今年三月,日本舉行風電論壇,日本政府曾詢問各國開發商使用日本完全國產自製風機的意願,多數遭到拒絕,原因不僅是日本國產風機缺乏實績,更是因為產業供應鏈廠商長期的合作關係,在技術上形成某種的策略聯盟,更會影響銀行融資意願。

20170317-德國再生能源專題/翻轉吧!能源。小鎮夏爾(Scharrel)社區風場風機。(顏麟宇攝)
筆者認為,若以經濟部工業局目前提出的「技術移轉的風機國產化」策略來說,能改為與國際一軍「合資(Joint Venture)的國產」會更容易成功。圖為德國小鎮夏爾(Scharrel)社區風場風機。(資料照,顏麟宇攝)

風機零組件在地化、水下基礎及海事工程本土化

然而更務實且符合台灣優勢的風機產業政策是進行「零組件在地化」,並協助台灣零組件廠商打入國際的供應鏈。一架風機的零組件數千樣,光是螺絲就多達5公噸重,台灣的廠商並非沒有機會,例如永冠的鑄件就專門供應給德國Siemens Gamesa的風機,如果有更多的台灣廠商能進入國際風機供應鏈,屆時將會創造為數可觀的工作機會。

因此,利用目前台灣開發的需求,以及未來亞洲的市場規模,台灣應該積極吸引風機廠商來台設組裝廠,一可加強在地採購(鑄件、螺絲、發電機等)、發展國際認證機制,更可能進一步吸引機艙、葉片等系統廠商來台設廠,創造外來投資以及在地就業機會。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