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開發京津冀 向長三角與珠三角取經

2014-04-24 12:36

? 人氣

環京帶的貧困讓中央領導嚇一跳。(取自網路)

環京帶的貧困讓中央領導嚇一跳。(取自網路)

中國有三大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珠三角)最先發展,接著是長江三角洲城市群(長三角),目前正要發展的是北京、天津與河北城市群(京津冀)。專家指出,珠三角與長三角可為京津冀的發展帶來啟示,但在行政至上、城市輻射不足與內耗的情況下,京津冀的一體化發展問題不小。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國務院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李鐵指出,京津冀和珠三角與長三角的最大區別,在於政治考量大於經濟判斷,區間差異非常明顯。天津雖是直轄市,地位不如首都北京,河北僅是省級區域,因此在資源配置和行政協調的關係上都處於從屬地位,嚴重影響京津冀區域之間的合作與協調。

京津城際高速鐵路(京津高鐵)相隔120公里,車程29分鐘,快速而便捷,我在北京駐點時經常乘坐,往返京津比在北京鬧區奔走還快。但每次到天津,整個城市的發展遠不如北京蓬勃,城區大多顯得老舊。據《新華社》主辦的《半月談》雜誌稱,天津的發展必須以「保北京」為前提,包括資源供應與環境保護,河北省作為「弱勢」行政區,犧牲更大。這和珠三角與長三角以「市場」作為發展動力完全不同。

上海社科院部門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郁鴻勝表示,從1990年代起,長三角城市之間的合作以市場經濟自發催生,採聯合發展方式。當時鄧小平提出開發上海浦東,江浙地區就主動融入。北京具有區域規畫的主導權和決策權,上海只是經濟中心,在行政職能上,「長三角的各個城市都是平等的,」京津冀則不然。

據報導,京津冀區域經濟的概念早於1986年提出,至今發展腳步仍蹣跚緩慢,主因之一是發展不協調。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馬曉河對《半月談》說,按道理,城市化發展到一定階段,應該向周邊輻射,但京津兩地不但不輻射,還在吸附周邊的技術、資本、資金與產業,包括以百萬計的農民工到京津打工。據統計,2010年河北省赴京人口155萬9千人,占北京常住外來人口的22.1%。

珠三角的發展與香港有關,長三角的發展與上海有關,但京津冀周邊的發展與北京的關係不大。如1980年代,珠三角和長三角的鄉鎮企業縣域經濟最發達,在江浙地區活躍一群「星期日工程師」,他們是上海國營單位的技術人員,周末下午到江浙一帶的鄉鎮企業打工,周一返回上海原單位上班,這個群體在上海的鼎盛時期有2萬餘人。

反觀北京行政轄區內幾乎沒有多少鄉鎮企業,而天津的鄉鎮企業局限於轄區內,很少向河北擴散,導致環北京地區出現32個貧困縣。某次1位中央領導路過,下車進村後大為吃驚,「從中南海坐車才幾個小時,怎麼就到了這麼窮的地方?」有人形容,環滬帶是妃子,能雨露均霑,環京帶是太監,自我閹割成就北京。

京津冀一體化發展的另一個問題是,區域之間彼此競爭,相互內耗。馬曉河說,京津冀三方在產業結構上「沒有形成互補的格局,都在搶,都在爭,沒有把自己不應該做的轉給協力廠商,」如一般加工工業、傳統服務業等。按理說,北京不應該做終端加工製造,一些汽車零部件如現代汽車、賓士汽車等都不應該在北京做,北京「一邊要求周邊減少污染,一邊它自己也在排放。」

以長三角為例,其發展迅速的原因是各自的產業定位明確,「上海市以高端金融業為主,昆山的電子產業發達,整個長三角地帶,依據上海作為核心城市,各自產業功能錯位,形成組團式發展。」中央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戴宏偉說,「上海自貿區」提出後,周邊城市一呼百應。這在京津冀地區很難見到。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