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評析:國是會議 不能弄成全國XX會議

2014-04-24 05:50
318學運訴求召開公民憲政會議,在野黨提出召開國是會議亦無妨,行政院卻推出經貿國是會議,但社會反應冷淡。(截取自TVBS電視畫面)
318學運訴求召開公民憲政會議,在野黨提出召開國是會議亦無妨,行政院卻推出經貿國是會議,但社會反應冷淡。(截取自TVBS電視畫面)

在反服貿群眾要求召開憲政國是會議之後,行政院有了回應:他們說此次抗爭是因服貿而起,而服貿是經貿議題,所以府院打算開經貿國是會議。憲政會議兹事體大,行政院不隨學生亂開價而起舞,這沒錯。但是由現任財經閣員去規劃個經貿國是會議,有道理嗎?

台灣每隔一兩年,政府就要開一次大規模的全國XX會議,把産官學研數百人湊在一起。全國XX會議通常是拆分為幾個子題,每個子題由一位次長以上的人負責。開會之前有若干會前會,最後一場閉幕找大官來聽建議、做總結。其實,最後的總結稿幕僚早就寫好呈報了,大官只是到場唸稿子而已。所以簡言之,這一類的全國會議十之九九是大拜拜、是做秀,勞民傷財、行禮如儀、照本宣科,完全沒有實益。

更何況,這次想談的經貿主題,最關鍵的還是全球化與兩岸互動。這兩個題目的答案大家都很清楚:台灣一定要融入全球化,也一定要在兩岸互動中維護自己的主體性。大家或有的差異,只是在戰略、策略、操作、執行而已。但是戰略策略不能在會議中公開講,而操作執行的關鍵則是治理與監督,操之於財經閣員、陸委會與海基會頭頭的能力。這些事開國是會議來談,談得清楚嗎?

其實不論是經貿的戰略策略或操作執行,其關鍵都是閣員。經濟部部長在ECFA簽定後三年不對外溝通,三年後突然宣布服貿簽完了,又說不能逐條審議,是什麼國會溝通?國發會主委訓誡對服貿有疑慮的人民,要他們「識大體」,這麼高高在上,人民怎麼聽得下去?行政院政務委員緊抱著芝加哥學派的市場萬能論,卻無法向台灣人民說明服貿協議的積極戰略意義,只會說利大於弊,是什麼落伍邏輯?陸委會主委一副大內親信的姿態,但資歷怎麼看都是嫩淺,叫人民怎麼相信他能與阿共周旋?

閣員太遜,那麼呈現出來的情況就必然是慘不忍睹。今天服貿協議之所以捅出這麼大的反彈,馬政府財經與兩岸閣員絕對難辭其咎。幾十萬人上街頭,閣員有人下台負責嗎?一個都沒有。別說下台,他們有誰自覺理虧、該受到責難嗎?一個都沒有。

如今,同樣一批閣員要負責規劃國是會議,大概仍然是重複「民眾應識大體、不要逢中必反、簽署利大於弊、將來黃金交叉」那一套。馬政府官員是甲方,社運學生是乙方,甲乙雙方有重大爭議,要辦政策辯論會,怎麼會由甲方來辦呢?由這一群人規劃國是會議?讓人分不清這是解決問題還是延續問題?

十萬人上街頭的結論就是:由一群闖禍的閣員,後續規劃開一場完全沒有意義的大拜拜會議。如此而已。國是會議不是不能開,但絕不是這樣開。

*作者為財經學者

因為你,我們得以前進,你的支持是我們的動力
更多文章
轉機 林義雄:先修公投法 核四公投才有意義 
iPhone持續熱銷 蘋果財報亮眼
美俄外交團隊PK 俄羅斯勝出
風評:有效拆解「雙二一」的第一道門檻
邱坤良專欄:路過重南書店街
馬蘇會沒譜 王蘇會可能先登場
俄羅斯威脅烏克蘭 美軍前進波蘭
馬江夜會 核四爭議仍然無解
李登輝:台灣若無核電 該思考未來會如何
反淡海二期 居民夜守環署籲撤案
光腳穿布鞋 中科院院士有如「掃地僧」
南韓海難究責 內閣可能總辭
胡志強挺緩核 籲政府說清楚
海平面上升 英核廢料場陷侵蝕危機
北韓準備就緒 隨時可能試爆核彈
張家祝:若有替代能源 政府不會硬要核四
菲政府為馬尼拉人質事件公開道歉
張花冠涉貪案 嘉義地檢署今上訴
核四解套 朱立倫促降公投門檻
服貿遭質疑黑箱 陸委會:不公平
國內火紅、海外慘澹?中國電影力爭國際舞台
聲援林義雄 明晚20:14照亮信義路
風中物語:希望之國,及生活的選擇
蘇貞昌「回娘家」 促朱立倫解決核四
馬英九:當年核四停建 台股蒸發1兆多
修補關係 連勝文拜會馬英九
好文嚴選:設個世界朗讀日如何
綠縣市長探林義雄 陳菊淚光閃閃
蔡英文要求公投特別條例逕付二讀
日媒:建構「亞洲版北約」 抗衡中國
反核群眾招魂 包圍國民黨中央黨部
澳媒爆「陸生間諜網」 中國反彈
Google要什麼人才?人資主管現身說法
藍委建議 封存核四 缺電再商轉
揭開「詩詞男神」暴紅幕後
馬丁沃夫:歐元區應立刻QE
苗栗縣長選舉 民進黨徵召吳宜臻
蚵田邊的下一個兆元產業
女兒致信林義雄 「你一直是好爸爸」
調房屋稅打房 最快今年生效
解決核四爭議 蘇貞昌願見馬英九
行腳繞立院 「人民作主」聲援林義雄
境外移入第3例 染H7N9陸客入境已發病
立院初審 非自用房屋稅最高3.6%
陸客小便事件 再掀中港對罵
電視產業的世代革命 Aereo司法戰開打
經濟部次長:核四停建 2年後有缺電風險
聽話的遇難 淘氣的獲救 韓媒反思服從文化
公投高門檻 顧立雄嗆乾脆強制投票
全台超過1萬人擁有10棟以上房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