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實體書店保衛戰 民營業者艱難求生

2014-04-22 18:26

? 人氣

開業8年的廣東中山萬有引力書店,因為房東大漲租金,決定於4月底結業。

開業8年的廣東中山萬有引力書店,因為房東大漲租金,決定於4月底結業。

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World Book Day,又稱世界圖書和版權日),《新華社》22日刊出專文,報導中國的實體書店在網路書店、電子閱讀、房租上漲等多重因素擠壓下,近年來面臨經營困境,而缺少資金保障的民營實體書店則首當其衝。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以安徽省合肥市為例,從2012年到2013年,全市減少了136家實體書店,基本上都是民營書店。在北京,「風入松」、「光合作用」、「第三極」等知名書店也相繼退出市場。

北京「三聯韜奮書店」算是獨樹一幟,最近高調啟動24小時營業。總經理樊希安坦承,書店能夠24小時營業,得益於1500平方公尺店面的自有房產以及出版部門每年6000萬元(人民幣,下同)的利潤,相較之下,「不少民營書店都是因為房租上漲而開不下去」。

開業8年的廣東中山「萬有引力書店」就是如此,因為房東續租租金比原來增加4成,宣佈於4月底結業。業者在「告別信」中深情感謝讓書店「在那麼多困難中堅持到現在」的人們,「整個世界就快倒下來了,我們卻挑這個時候談戀愛」。

不少仍堅守不退的民營實體書店,試圖藉由提供差異化商品、利潤空間較大的衍生品、舉辦文化活動、講座,或者股份認購等方式,尋求生存之道。

北京「時尚廊」書店位於高端消費人群較為集中的世貿天階,是時尚傳媒集團斥資打造的品牌形象外延店,主營時尚設計類書籍和畫冊。

時尚廊總經理許志強表示:「我們店裡有很多國外和臺版的書,網上不好買。」書店針對收入高、對價格較不敏感的顧客群,提供高品質圖書,以此實現與網上書店的差異化經營。不過目前書店還是虧本經營,依靠時尚集團的補貼。

南京「先鋒書店」也是當地的文化地標之一,不僅出售咖啡等飲品,還與定點工廠合作,註冊「獨立先鋒」的商標,銷售咖啡杯、文化衫、筆記本等文化創意產品。不少去南京旅遊的文藝愛好者會專程到店裡購買紀念品。先鋒書店負責人坦言,正是這些附加產品的利潤,彌補了圖書銷售的虧損,緩解了書店的壓力。

安徽合肥的「卡夫卡書店」由「80後」的許多餘創辦,由於虧損嚴重又不願放棄,去年4月書店開始嘗試以股份認購方式引進讀者股東。書店將全部資產定為100股,每股1000元,每位股東最多持有10股。許多餘說:「現在書店共有49位股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朋友圈,用口碑傳播帶動書店的發展,勉強維持下去也就問題不大了。」。

除了業者積極「自救」以外,從政府到民間,對實體書店的關注和幫扶正在持續展開。去年年底,中央文化產業發展資金首次對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廣州等12個城市56家實體書店給予獎勵資金9000萬元;圖書批發和零售商享受為期5年的免徵增值稅優惠。

今年,實體書店扶持試點將擴展到北京、上海、江蘇、浙江等12個省份,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將重點支持小型和民營文化企業。在不少從業者眼中,單純的「輸血」雖然很難挽回實體書店的整體頹勢,但為整個行業增添了希望。

26歲的郭雅倩用近3年時間走訪全國各地50多家獨立書店,去年出版《中國獨立書店漫遊指南》。郭雅倩說:「在我認識的朋友中,有的正在興致勃勃策劃自己的新書店,有的剛剛無奈之中關了店面……不過,我總是瞭解的,只要還有希望在,他們就會盡全力去守護這片書的家園。」

曾在杭州擁有一家60平方公尺小書店的戴佳便是其中之一。如今書店沒了,但他和女朋友因書店結下的情緣卻在延續。戴佳笑著說:「最初是她買書,我賣書。後來是她選書,我送書。再後來,她就成了我書店的老闆娘。」。

戴佳和女友正準備在家附近重新開一家店。他有自己的本職工作,開書店對他來說,「不是投資,而是消費。是一種『保衛書店』的情懷。」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